|
从BI的标准化看软件标准畅享网:IT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治理的问题。要做好一个产业,就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要规模化,势必需要一个标准。产业标准呼之欲出。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BI,还是ERP,或者是其他软件,总是有人试图努力去建立一个所谓的“标准”。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无疑问题多多。 IT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治理的问题。要做好一个产业,就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要规模化,势必需要一个标准。产业标准呼之欲出。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BI,还是ERP,或者是其他软件,总是有人试图努力去建立一个所谓的“标准”。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无疑问题多多。 以BI为例,在过去的十年里,商业智能(BI)技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源中获得知识,但是这些应用大部分是部门级或者基于项目的应用,没有企业级的整体应用或者企业战略应用,其结果是企业没有自己的统一平台和工具、产品交叉、应用雷同,分析的结果还不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商业智能的支离破碎的应用呢?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商业智能经常被附加到其他的应用中,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项目、客户关系管理(CRM)项目等。每个这样的系统都希望有一些报表,但是这样就会产生一些信息“烟囱”,这些信息不可能被其他部门、其他应用来分享,这就使得跨部门的分析非常困难。 商业智能支离破碎的第二个原因是:商业智能应用概念的混乱和应用的不同。例如你的用户需要典型的报表、即席查询、分析、仪表盘和数据挖掘。在过去,可能有很多的不同工具来实现这些应用。很多工具重复购买,不同部门的工具有不同的人在维护,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应用还有很多的问题。 “商业智能标准化”不是做一家商业智能的软件,或者将原有的业务部门已经熟悉的工具或者界面换掉,仅仅使用统一的平台,这些都不能够完全满足“标准”的要求。在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项目中,商业智能需求越来越多,需要一个企业级的平台,而不是每个项目的独立购买。否则,维护成本也会居高不下。建立标准的出发点是可以节约成本、充分利用资源、建立统一的平台和架构,容易维护、统一培训,统一界面,从而提交深层次的商务分析和决策。 如果你的用户利用各种不同的商业智能工具在访问不同的系统时,他们将不可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信息无法共享、维护困难、使用不便等的问题。如果实现了商业智能标准化,用户就很容易的获得整体的信息架构,看到统一的报表和企业绩效仪表盘。 国内有很多标准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自然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尚且不论标准建立所需时日,只从当前软件行业发展来看,未来的几年之内,只会从混乱中走向有序发展。
责编:亢晋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热门博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