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庄哲学中悟出的CIO最佳状态本文关键字: CIO 认识几位CIO,他们无论是在公司供职,还是在政府部门高就,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日子过得不太爽。有人说,这大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大多数的CIO的处境比较复杂。 处境复杂,是不是也与心境有关呢?以我管见,处境复杂,包括心境复杂,尤其需要有个好的心境近来,有机会读庄子《达生》篇,知道这么一个故事。 鲁国有个木匠叫梓庆,接了个不好干的活儿──为朝廷制作挂钟鼓架子两侧的柱子。这个柱子非同一般,要求相当苛刻。这个木匠也不寻常,经他之手,柱子以猛兽雕饰,“见者惊为鬼神”,用现在的话儿说,就是鬼斧神工、如有神助。 梓庆的不俗表现,惊动了上层。鲁侯亲自召见,询问个中奥秘。梓庆回道:“我准备做这个柱子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 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他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他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大家说他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他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忘记名声了。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他就可以忘记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这时,他就进山了。静下心来,寻找他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架子就在眼前。他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了。 这个木匠真是了得!他不仅深得木工精髓,而且参透了做人做事的奥秘:他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做人做事的三个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他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他有多重要;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老子讲的“赤子之心”,不正是这种人生境界吗? 庄子像一位仁慈、智慧的老者,在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是那样的耐心、细致而且周到。他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无论是谋事,还是做人,都要讲究心灵的修养和自我的宁静,提倡一种人格,提倡一种心灵的超越。 在《齐物论》中,老子又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宋国的国君要找人给他画像,很多画匠都赶来了,毕恭毕敬地立在边上,开始准备笔墨。后来,又来了一个画匠,大摇大摆地去见国君,他看到很多人在外面等候,也不理会大家,重新回到了自己住的旅馆。国君感到很奇怪,这个人怎么那么不恭敬,怎么那么无所谓?他派一个人去查看,只见那个人在旅馆里面,解开了衣服,盘腿而坐。宋元君知道后,认为这个人是真正可以为自己画好像的人,就用了他。 宋元君无疑是有眼界的,他能够慧眼识珠。如果换了别的国君,也许早就差人杀了那位画匠。那位画匠,与前面介绍的木匠如出一辙。因为心性高远,以至虚静,才可能进入画的意境。世人皆知,伴君如伴虎,你画得不像,他当然不喜欢,如果画得太像了,有的国君长得又不怎么样,他也会不高兴。所以,大部分的画匠都是捏着一把汗。更何况,有不少人,甚至连看一眼国君的胆量都没有,更别提画像了。 在庄子看来,这些人患得患失,就是不虚静,越是不虚静,就越是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人是画不好的。后来的那位画匠无所谓,他既不患得患失,也没有把国君太当回事,反而能逍遥游,所以能干成事。古代的艺术创作,大抵也是很讲究虚静的,近代以来的大家,如齐白石、刘海粟,他们的画论,许多都是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传承而来。 CIO的工作与庄子笔下那个木匠与画匠颇多相似。无论是CIO接的活儿,还是自己主动揽的事儿,大抵都是“上边”交待下来,或是与领导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它还往往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CIO往往处于矛盾漩涡之中,稍有不慎,或者稍一走神,就会出岔子,甚至“惹火上身”。更何况,许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新老问题相互纠缠,CIO的活儿本身就有复杂的一面。 怎样调处矛盾,谋求生存,进而发展?我们不妨借鉴那位聪明的画匠与木匠的做法。少一些患得患失,多几分虚静,这样,才有望“进入状态”。具体讲,就是多想组织和团队的整体利益,少谋取一已私利;忘记名誉,或者将名誉后置,对领导和周围人士的是非毁誉看得淡一些,力争做到宠辱不惊;最好能够达到忘记自己、忘我工作的状态。人的最大的烦恼是把眼光局限于自我,如果将眼光投向他人,投向工作和事业,有些烦恼自然而然地,也就化解了。这也许就是CIO的最佳状态吧。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