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到11月,十多张各类“CIO俱乐部”活动的邀请函已经堆放在安徽省合肥市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杨大寨的办公桌的一个角落里了,虽然还不断有新的邀请函加入,但杨大寨早已没有了2003年作为合肥美菱集团CIO第一次接到国内一家CIO俱乐部的邀请函时的激动与珍视。“也许吧,如果我有空可能会参加一两个。”杨大寨指着这些邀请函说:“CIO俱乐部实在太多了,甚至有点滥了。”
CIO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成群成伙的隶属于形形色色的“CIO俱乐部”,各种形式的“CIO俱乐部”遍地开花甚至有点泛滥成灾。这一现象的形成到底是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必然阶段还是幕后推手在推波助澜?是CIO抱团心理的驱使还是CIO职业化程度的表现?CIO俱乐部组织者们热心创作眼前的繁荣的同时,又为其持久发展埋下了哪些隐患?IT168信息化频道编辑在深入调查了解后,惊奇的发现:各种形式的“CIO俱乐部”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领域各方利益主体展开角逐的战场,然而CIO俱乐部自身持久发展的活力之源尚未充分发掘,到底。
幕后推手
“CIO 俱乐部”是一个舶来品,2001年被外资媒体和IT厂商引入国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俱乐部”应该是相同爱好者自发形成的自律性交流平台,然而“CIO俱乐部”却从诞生一开始就不是“爱好者”的乐园,只有越来越浓重的商业色彩。
2002年以后,各种“CIO俱乐部”遍地开花。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企业信息化深入和CIO职业化进程的内在需求触动,也有信息化产业链上的政府主管部门、协会、媒体、IT厂商、各种中介机构等多方利益主体的着力推动。
CIO获得信息建设“经验值”的平台。对于国内CIO来说,在信息化建设中并不缺乏技术和产品,而是缺乏应对管理、应用等难题的“经验值”,而“经验值”增长迅速且低成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向有经验的CIO取经。用知名CIO的经验吸引大量中小型企业CIO的参与,这就是“CIO俱乐部”能够吸引CIO参与的“法宝”,至今屡试不爽。少数大中型企业的CIO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也希望能够借助一些平台分享经验,获得业界认可和荣誉,“CIO俱乐部”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展示平台。。
IT厂商开展“柔性营销”的策略。IT厂商特别是管理软件厂商非常热衷于赞助和组织“CIO俱乐部”。不同于简单的软、硬件产品,复杂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营销更需要与用户方的深入交流,“信赖”“产品成熟度”“成功案例”“后续服务”等客户最为关心的要素都需要通过“柔性营销”策略传达给对方。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通过技术专家的讲解和成功案例的示范影响,销售方于“无形中”打动用户正式“CIO俱乐部”大部分活动的模版。
媒体“整合营销”的新利润点。因为具有连接用户和IT厂商这样的天然优势,所以IT主流媒体搭建“CIO俱乐部”比较早也比较多。对于媒体来说,一方面可以以一种更低成本的形式提升读者和广告商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俱乐部活动为公司创在新的利润增长点。
政府下属的协会、高校以及第三方咨询机构获取CIO注意力的手法。当信息化对于经济政治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CIO的商业价值日益提升。但是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厂商,如何能脱颖而出抓住目标CIO的注意力并保证其忠诚度,对于信息产业链条上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是挑战。各类协会、高校以及第三方机构便从各自熟悉的领域入手来瓜分CIO们的注意力,并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人性化的、持续性的维系与CIO的互动,以获取长期的收益。
由以上各方推动的CIO俱乐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IT168信息化频道分析整理发现,目前从组织者的身份来看,CIO俱乐部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一是知名IT媒体组织的,比如《计算机世界》的“中国CIO俱乐部”;二是具有政府背景的信息协会或计算机用户协会组织的,比如福建信息协会CIO分会;三是CIO自发组织的,比如温州的“温州IT主管联盟”;四是专业的商业机构运作的,比如上海的“IT经理人俱乐部”;五是高校或培训机构组织的,比如北大“CIO班”;六是IT公司组织的,比如今年年初华为3COM组织的H3C首席信息官(CIO)俱乐部。
从会员组成情况来看,CIO俱乐部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覆盖全国的综合性的组织,比如中国CIO发展中心;二是专注于某一行业,比如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CHIMA CIO 俱乐部;三是地区性的CIO俱乐部组织,比如“温州IT主管联盟”“福建信息主管分会”。
而从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看,目前大部分CIO俱乐部都是走了网上网下两条线,论坛、博客、交流刊物、研讨会、组织参观、年会、颁奖等都是非常常用的方式。兼顾了日常交流和重点交流,其中以大型研讨会最为瞩目。
主体嬗变
在众多利益主体的合力推动下,CIO俱乐部从小到大、从上到多、蓬勃发展。如果在Google中搜索“CIO俱乐部”能查到26万多项相关信息,更别说还有“CIO联盟”“CIO群”“CIO Club”“CIO进修班”等别称的各类俱乐部性质的CIO组织也为数不少。IT168信息化频道经过初步调查了解到目前国内活跃的CIO组织大约有20多家,还有分布在各地各行业内的小规模的CIO组织数量就更加庞大了。
从CIO俱乐部的交流主体和交流主题看,自2002年到现在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2002年-2003年,单向的、一对多的技术性交流,典型的政府搭台、厂商唱戏,CIO学习模式。俱乐部的组织者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和IT厂商,以导入企业管理信息化理念和技术、销售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为目的。俱乐部会员CIO的交流对象主要是IT技术厂商的技术专家,而且是单向交流为主,厂商向潜在用户介绍产品和技术,输出信息,会员CIO学习、吸收。
2003-2005年,单向的、少对多的应用经验交流,IT媒体成为CIO俱乐部的主要组织者。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CIO对于技术和产品的兴趣逐渐降低,这时IT媒体敏锐的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CIO俱乐部的建设主体,并搭建了联合IT厂商、知名CIO、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同台唱戏的综合性交流平台,而且交流平台上的主角演变成了知名企业的CIO。
在前期的信息化实践中,一批优秀CIO脱颖而出,极具实战性的经验、故事、案例和理念迅速抓住了众多媒体和中小企业CIO的眼球,知名CIO成为了众多CIO俱乐部争夺的稀缺资源,也成为了各俱乐部吸引新会员吸引业界目光的重要筹码,知名CIO也成为了各大俱乐部活动的绝对主角。像杨大寨、刘小兵等知名CIO突然拥有了多重身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多家俱乐部的VIP会员。
这种俱乐部的组成人员比较繁杂,媒体、政府主管部门代表、IT厂商代表,以及企业CIO可能各占一定的比例,俱乐部组织者在整合了各方的资源的同时也不得不兼顾各方的利益,因此于CIO而言,这类俱乐部更像一个展示台。
2006年-现在,双向的、多对多的多方面交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以少数的专家和知名CIO为核心的俱乐部活动形式的局限性开始显现,严重限制了一些中小企业CIO的参与。首先,参与活动成本比较高,时间、经费都是忙碌的中小企业CIO无法承受的。其次,每年一两次的聚会也满足不了CIO日常工作的需要,远水解不了近渴。第三,通用的信息化经验交流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当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CIO环顾四周,发现已有的平台和俱乐部并不能满足自己时,有一定市场细分、双向的、多对多的新的CIO俱乐部就应运而生了。比如地区的CIO俱乐部、行业性的CIO俱乐部以其贴近CIO实际工作需求的优势迅速蓬勃发展。
活力之源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企业CIO都非常认可CIO俱乐部的价值和意义,温州东经控股集团CIO王甲佳的话非常具有代表性:“各种俱乐部极大降低了CIO与外界的沟通成本,通过一次活动就能结识多位同行CIO、IT厂商代表以及媒体朋友,这对于忙碌的CIO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学习、交流方式,对于解决CIO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都很有价值。”
虽然CIO们有需求,但是为CIO服务的CIO俱乐部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有的俱乐部号称有数万名会员,还有一些俱乐部只有一个空壳子撑着。“数量多,但真正活跃的、有凝聚力的俱乐部却并不多,诞生不久便夭折、或者名存实亡状况非常普遍。”这是国内CIO俱乐部整体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CIO俱乐部的运作模式有问题,没有解决好‘由谁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平衡商业支持和CIO内部交流之间的矛盾?’这三大问题,各利益主体就匆匆成立各种俱乐部。大量不规范的俱乐部就形成了相互之间模式雷同、恶性竞争的市场局面。在俱乐部内部,各利益体混杂,可能不仅不能帮助CIO解决实际问题,还渐渐成了厂商与用户博弈的第二战场。”合肥市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杨大寨的观点一针见血。
俱乐部持久的生命力来自对会员的精心服务和吸引,但是纵观国内的CIO俱乐部却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一是身份不明,大部分CIO俱乐部并不具有法定身份,没有在民政部分备案,而往往附属于某个商业机构,这对于俱乐部展开对外合作非常不便。二是俱乐部会员较杂,为了赢得商业支持,CIO俱乐部内的会员其实是多方利益主体的混合,因此俱乐部组织者都无法制定严格的俱乐部运作规则,或者即使有规则也无法实行。三是盈利要求迫切,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层次渐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的信息化差距逐渐变大,CIO的认识和CIO的需求也逐渐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对于俱乐部的需求向两个极端延伸:一方面对于综合性的CIO俱乐部要求其组织的活动更加正规更加高端,既能结合信息化建设热点,又能兼收并蓄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先进建设经验,为CIO的工作带来更多启发、开阔眼界和思路,带来创新;另一方面希望CIO俱乐部更加贴近工作实际需要,交流更具针对性和方便、快捷。
IT168信息化频道观察发现目前国内有两家CIO俱乐部极具活力和凝聚力,虽然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笔者认为他们的快速发展为CIO俱乐部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
“温州IT主管联盟”(以下简称:温州CIO群)。这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性CIO俱乐部,会员是纯粹的CIO组成,媒体、赞助商等都被排斥在日常交流之外,只通过大型活动参与。2006年初法派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总监胡会华创建一个QQ群时,只是想和同行多点相互学习的机会,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QQ群已经聚集了180多位温州的IT主管,“抱团取暖”的共同目的成就了今天温州CIO群的壮大。“外松内紧,自发、自然、自助”特征明显。但是另一方面,群内CIO相互之间的不论是私交还是工作上交流与合作确实非常紧密。这些CIO每天在QQ上交流,每周小聚餐,每月大聚会,彼此熟悉、相处的就像兄弟。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与Intel合作的CHIMA CIO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注在医院行业。由前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保罗联合多位知名医院CIO发起,截至2006年底有600多名会员,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每年举办数十场各类型的俱乐部活动,成为医院行业最活跃的、最有影响力的俱乐部。由于独特的行业性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医院同行之间的交流在俱乐部内非常有针对性、非常实用。而且该俱乐部在2006年初正式成立时就拉Intel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有了资金的充裕保障,俱乐部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就更加富有吸引力。
总结以上两个俱乐部与其他俱乐部的不同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流形式和内容实用;二是俱乐部召集人和组织人自身都是CIO,并在有本领域内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不同于媒体或一些协会为主体的俱乐部;三是活动形式多样,既有朋友似的私下交流,也有大型的学术会议,在商业支持和CIO交流之间的平衡掌握较好。
来源:IT168
责编:任彩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