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信息化所掩盖的恐惧感对不同身份的人来说,信息化的目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目的也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越来越集权下的信息化,似乎成为某种风尚,似乎成为管理艺术的经典,然而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往往不是为了正确地使用信息,而是为了目的抽取信息。信息化的效果如风吹过水面,不知道会出现啥样的涟漪,与其这样,不如凝固其水,凝固其形。害怕涟漪演变为淘天巨浪,是害怕信息化所蕴含的力量。 不妨仔细看一眼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信息管理,很多时候附加价值并未被意识到,比如SIS系统的应用。抛开专业人员运用数学工具的水平高下不说,单就某个模型计算结果往往仅作为参考,可用可不用,或选择性使用。原因何在?其可信度遭到怀疑。同理,比如当事故发生后,原因分析不清时,DCS提供的数据首先会被质疑其正确性、真实性。这表明,对于模拟化的信赖远远高于数字化,这是受观念的制约,受习惯思维的制约,某种程度上相信实体具象胜过虚拟抽象。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出对信息化的恐惧。极端地说,信息化消灭了实体,这很难被一部分人接受,譬如国家电网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概念付诸实际,恐怕首先要消除对实体消失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在管理上表现得更明显。何以这样说?信息化要扁平化,要透明化,要虚拟化,要共享化,要对管理毙劈啊,对绩效量化,对指标精细化,对费用刚性化等要求,面对真实的数据,在信息使用形式上,除了像以前那样汇总、统计、计算之类简单四则运算之外,决策、控制、监视、攻击、防御、形象、文化、交易、引导等等目的逐渐占据更多的分量。如果正合吾意还算好,倘若出乎意料,比如电力负增长与GDP正增长放到一起,难免让人大惊失色。受到质疑首当其冲的是数据来源,是信息提供者或者某系统,进而出台更多制度来约束来规范。 而另一种消除恐惧的做法就是强制性大一统的系统部署,大集中的数据架构,大垄断的业务流程,表面上看整齐划一易于管理,就像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部队。满院春色固然浪费资源,然而冰天雪地不也有些过于肃杀萧条了无生机么?有些个性化是不能消灭的,完全消灭个性化意味着创新的死亡,意味着心虚,意味着不信任,意味着信息奴隶的诞生。 走在信息化必由之路上,需要更开放的思维,更自信的心态,更包容的胸怀,更大胆的尝试。否则只能从害怕变得更害怕。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推荐圈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