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缺少主角的大戏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和IT方案商的发展历程,就如一部跌宕起伏的美剧,充满了动荡、曲折,有着十分强烈的戏剧性。 本文关键字: 移动金融 数据大集中时代:群雄并起 不过,国内银行信息化的“两联两天”时代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时间的指针转到2000年左右时,中国银行业信息化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节点:数据大集中。之所以称其为最重要,是因为之后银行业所做的业务、管理创新,以及数据分析等等,都是基于数据大集中的基础完成的。“没有数据大集中,国内银行就无法实现管理的集中,风险控制、产品经营、决策支持等也无从谈起,现在面对国外金融巨头的挑战,国内银行肯定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杨淮说。 在2000年之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虽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也逐步显现出了一些问题,数据和信息的分散就是其中主要的问题之一。当时,各个区域银行都各自投资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可以说有多少个分行就有多少个数据中心,而且在应用系统方面,各个分行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独自进行开发。 “即使是总行统一开发的软件产品也被各省按照自己业务部门的要求改得面目全非。应用最广泛的储蓄系统、国际结算系统、会计系统等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系统,系统间数据交换主要通过接口完成,不仅容易造成系统性能的瓶颈,而且也容易构成很多信息孤岛,对数据无法统一利用和分析。相同的信息多处存放,空耗系统资源;相同的操作多次执行,系统运行低效;一个可以一次完成的业务操作,硬是被拆成几块,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杨淮分析说。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和建设,而且银行的信息和数据无法实现及时的分享和流通,导致银行无法根据信息和数据,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响应。另外,总行和分行、分行和分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也十分高昂。此外,数据和信息的分散,也给银行的业务和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隐患。 面对这些问题,国内银行开始寻求通过新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变革。而此时,网络和存储技术的成熟,使得“数据大集中”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国内银行的数据大集中最早始于工商银行。“2000年11月10日上午,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亲自为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数据中心基建工程开工奠基,这标志着工商银行跨世纪的数据大集中工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该项工程最终要将工商银行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0多个数据中心、数万个机构的数据合并到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并建立起一个全行统一的电子化体系。这不仅是工商银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范围最广泛、意义最深远的一项工程,也是首开中国金融电子化、集约化体系建设先河的工程。”当时,中新社的电讯稿真实地记录了工商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历史。 在工商银行开启数据大集中之后,包括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在内的几大银行纷纷启动了数据大集中的建设。 数据大集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次新的建设高潮的开启,而且,与之前相比,这一次的投入更大、应用也更为深入。 不过,在上一时期风光无限的“两联两天”,却逐渐风光不在。而导致他们衰落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人员分裂;有的是因为没有及时抓住市场变化的节奏;有的则是因为企业自身的一些改变:南天于2000年分裂,骨干成员四散,或自主创业,或投奔他处。联想集成经过数次裂变及业务调整,成为后来的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而长天和中联,也遭遇了公司裂变、人员动荡、企业战略不明确等问题。 “两联两天”的衰落,也让其它国内IT服务商看到了机会。另外,在数据大集中后,整个国内银行业服务商的格局也有所变化。 由于各省、市银行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独立采购权,所以,一大批原本依附于省、市银行而生存的中小型IT服务商开始遭遇困境。而那些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实力、有特点的IT服务商开始获得更多的项目和机会,并逐渐成为国内IT服务商中的佼佼者。 因此,在2000年之后,国内银行信息化领域崛起了一批新兴的IT服务商,包括高阳科技、高伟达、宇信鸿泰、东南融通等。“宇信的崛起确实得益于银行的数据大集中。主要是因为数据大集中开启后,银行需要做大量的数据专供工作,但当时很多企业觉得这一工作层次不够,因此不屑于这方面的业务。而宇信觉得这是一个契机,承接了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这也为宇信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在完成数据大集中后,银行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宇信在数据大集中过程中,天天在研究数据,无疑占据了先机。”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忠诚介绍道。 北京高阳金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林志国 对资本的追逐
在2006、2007年时,几大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基本进入收尾阶段。此时,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数据分析和业务产品创新期。“银行数据大集中之后,对金融产品、营销服务、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要求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风险管理也有更高的要求,都需要供应商能够为银行提供契合度比较高的产品和方案。”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伟说。 而在这方面,同国外企业相比,国内IT服务商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业务产品创新,都有着很强的国内特色,在这方面,国外企业并不擅长。不过,数据大集中之后,也带来了另一变化:数据大集中所带来的市场高速增长放缓,IT服务商更多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品牌、技术、人才等。而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在数据大集中过程中,市场增长快速,各个IT服务商的基本业务模式都十分相似。而在数据大集中后,市场增长放缓,就要求各个IT服务商的业务要有差异化,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IT服务商的产品也要更加齐全。可以说,利润降低,考验的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建设和提升,无疑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撑。”王舜林分析说。 “可以看到,从2006年后,资本在银行业IT服务商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奎建生如是说道。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纷纷寻求资本层面的运作,引入投资、上市等成为了当时国内银行业服务商口中最时髦的词汇。而之后的发展也证明,资本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上市或融资失败的企业,在随后几年开始走下坡路,甚至有少数企业,因为上市失败,而从市场中消失。 当时国内一家颇有名气的银行业IT服务商,在上市未能成功后,现金流出现断裂,企业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很多员工都被放假,有了项目再回来上班。在项目组的员工可以拿全额工资,而没项目在家放假的员工,每月只能拿几百元的生活费。当时其公司的副总裁,一个月的工资才能拿2000多元。而在此之后,在国内银行业信息化市场,就很少再听到这家公司的名字了。”从事银行业IT服务近20年的资深人士田先生回忆说。 而在这一时期,国内IT服务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宇信易诚和东南融通:2007年,宇信易诚成为国内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商中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同年,东南融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软件企业。 而在成功上市之后,这两家企业进入了快速膨胀期,通过频繁的收购,两家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并在市场中逐步占据领先地位。在2009年时,东南融通的员工人数超过万人,一度成为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域的“领头羊”。 不过,好景不长。2011年,东南融通因财务造假问题而被停牌,之后不久,这家曾“风光一时”的企业轰然倒闭,从国内银行业IT市场中彻底消失,而其遗留下来的人才和市场份额则被迅速瓜分。 东南融通的倒闭也给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带来了警示:企业不能一味求大、求快,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能够持续生存的关键。因此,在2011年后,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的发展进入了调整期。在这一阶段,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的发展速度相比之前有所放缓,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水平的提升、技术和产品创新、企业内部整合等方面。 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伟 责编:孟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