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M应用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本文关键字: EAM 一、资产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 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巨大的投资通常令外人震惊。由于投资的巨大,即使通过管理对现有设施和相关性能进行改进(如建设到服役的时间、投运后非故障停机时间等)只是一点点,相关的效益也将是非常可观的。 对于电力行业而言,设备日常运维中对备品配件的更换成本和运作成本将会占到企业运作成本的很大部分,对这些成本的管理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 如果按照资产的生命周期进行粗线条的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基建和运维2个阶段。基建阶段侧重于按时、按成本和质量交付资产,运维则侧重于在资产投运后确保资产稳定、高效的运行。 二、资产管理走过的路线图 持续改进是资产管理的一条必由之路。但是,在新概念和新技术层出不断的今天,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确定一条清晰的路线并不容易。在这里要感谢ARC总结了资产管理的评测方法论。ARC也依据该方法论对资产管理的发展历史迸行了总结,对将来进行了展望。 2.l ARC资产管理评估模型 在ARC的资产管理评估模型方法论中一共利用了8个维度对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案进行了评估,如图1所示。 ARC的资产管理评估模型方法论的内容为: (1)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哪个级别和资产是关注的焦点; (2)什么样的作业和活动被视为资产管理的范畴(范围); (3)为了提高资产绩效采用的措施以及技术手段; (4)资产管理团队的成员组成,团队协同(配合)的水平如何,相互交互依赖什么样的IT集成技术; (5)最后,对资产管理的绩效如何判定。 ARC提供的基于多特性的资产管理评估模型不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视图来评价资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归纳简化了对资产管理评价的难度。通过为每个维度给于不同级别的评价,可以很容易直观地看到不同资产管理方法或措施的先进性和是否更具价值,用户也可以基于相关的评价来发现自己可以提升的机会(见表1)。 2.2 资产管理的历史路线图 各个企业都可以基于ARC的模型来评价当前自己资产管理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图2是国外对资产管理的过往历史进行的一个比较具备代表性的总结。 由于自身资产投入非常大,电力行业是最先对设备进行正规化维护的行业之一。在对资产进行正规化维护的过程中,电力和其他资产密集性企业逐渐总结并进一步应用了各种维护理论和计算机辅助维护管理系统(CMMS)。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维护相关的人工和材料,更好地预测资产的表现情况,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经历了这一过程,也是图中的第一阶段。 由于掌握并较好地管理了这些基本的流程,经过第一阶段后这些企业逐渐向第二阶段过渡,以期实现更高的维护效率并改善设备的可靠性。资产管理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对单个设备、单个部件,而是转为对一个完整系统的维护。维护本身也从被动维护转为预防性维护,对备品备件的采购的管理也更加严谨和流畅。 对资产关怀和资产使用共生关系的认识直接促进了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资产维护部门和资产运行部门开始共担资产管理的职责,资产管理的重点也逐渐在原来预防性维护的基础上更重视提升设备的功能表现。 第四个阶段实际上对以上的概念和认识的进一步扩展,不断把资产管理的角色上升到一个企业的管理要点,形成企业级的资产管理。即使企业到了第四个阶段,如模型所指出的,现有的管理模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为提升资产的管理不断提供了新的保证。比如各种能够对资产情况进行直接测量的传感设备为预测性维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且近期在热成像、腐蚀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使得应用更先进的预测性维护更有可能。信息科技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周边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大范围内实现对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成为可能。 三、资产管理的信息解决方案走过的线图 3.1 IT技术的发展是资产管理进步的关键因素 IT技术的发展是资产管理进步的关键因素。产品功能的不断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及新的集成技术出现,如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为提高资产管理评价模型中的某些维度创造了必要条件。互联网等重大技术突破使资产管理中出现了许多过去甚至从未考虑过的新维度。 3.2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路线图 当然,IT技术的发展只有真正结合到资产管解决方案中,用以支持资产管理人员的活动,才能成为他们实用的工具,而这种关系显然是相辅相成的,资产管理人员采用解决方案使这些解决方案可以随着具体维度一同改进,而经过演进的解决方案为资产管理人员确定的维度提供支持,为组织创造最大的效益。一旦把解决方案放到资产管理多特征模中来观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种关系。 基础CMMS解决方案满足了组织初级阶段需求,这个过程中以控制资产维修任务为重点。这些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实现了维修工单管理的合理化,提高了维护资源的成本控制能力,如工具、备件和人力。 基础CMMS解决方案是沿两个彼此独立、互补充的途径演进而成的。增强型CMMS解决方增加了分忻可靠性和资产可用性的功能,从而拓展到以预防性和预测性方法为重点的资产管理。基本的EAM解决方案从企业级资产管理的高度,支持资产管理人员扩大维护管理和重点范围。这些系统促进了组织资产管理工作的完善,如与其他企业系统集成、扩展报告功能、根据运营绩效的影响分析资产,注能等。 EAM与CMMS方法与模式的解决方案不断发展,两种系统都丰富了自身的功能。以EAM/CMMS解决方案为例旨在说明,这些解决方案从两种角度为用户提供支持。除这些功能方面的改进外,先进的EAM/CMMS解决方案还具备基于Web的能力,支持移动、无线设备的使用,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率。 协同式EAM解决方案提高了组织利用专业知识、协调行动、避免重复作业、共同关注改进工作和投资的能力。当这些能力向资产管理相关利益方广泛扩展时,这些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3.3 演进的核心主线:集成和协同 通过资产管理多特征模型可以明显发现集成和协同是不同资产管理方法和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主线。通过集成和协同,资产管理可以不断扩展到共同利益方。随着协同轴向的改进,从部门到个人之间都可以更好地共享信息;通过集成和协同,OEM和外部供应商共担了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些职责,资产管理通过参与组织范围的扩大不断提升资产管理德绩效水平。 3.3.1 部门内的集成和协同 集成、协同不是新概念,但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集成和协同的效率。历史上企业维护部门内部一直在共享信息,但这种共享往往是在部门内原始的共享通过的途径有手工的方式、单机系统等。这种共享的范围过于局部和机械,很难取得很大的效益。IT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同一部门的人员存取的准确性和方便程度,有利于更加密切地协同运作。通过集成提供的共享功能,计划员可以及时了解备品备件的库存情况,从而可根据采购进度调整保养工作;仓库管理员可以及早掌握需求量,避免贵重备件库存积压,或由于备件短缺造成非计划停机。 3.3.2 部门间的集成和协同 协同能力扩展到部门之间可以显著扩大资产管理的效益。比如,尽管彼此间相辅助成,但大部分企业的资产使用与资产维护仍是分别进行管理,象国内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也分运行和维护两大块。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运行部门与维护部门之间关键的信息缺乏共享。运行部门"工作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才会被维护人员了解、重视,才会得到优先处理。运行人员也只有不断了解资产是否到了一个需要维护的期段才能避免发生严重故障。集成和协同使相关人员在经过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情况,使各方可以正常有效的方式共享这种重要的信息。 3.3.3 企业内部多地点的集成和协同 企业内部多地点的集成和协同有助于地域分布广泛的企业通过协同取得效益。不同地点处理同一资产和问题的部门,可以通过集成和协同密切彼此间的协同运作。基于此,集团可以为资产制定统一的资产管理计划,单点的、个人的经验可以在企业集团范围内发挥效益。企业内部多地点集成和协同可以带来的效益为:(1)确定并共享最佳实践;(2)共享重要专业知识与资产信息;(3)非常容易进行同业对标;(4)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5)在计划和设备安装方面进行更好的协同;(6)共同协商,获取更好的服务协议;(7)整合并优化MRO物资的库存;(8)对关键性的资产进行重新部署;(9)降低MRO物资的价格。 其中,跨组织共享最佳实践及关键资源有利于所有涉及方,有利于更好地依据计划提升资产管理的水平,共享通用型资产有关问题的信息,还可以结合过去对其他地区单位运行造成的影响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进行甄别。 多地点的协同可以给维护部门带来显著的效益,但受益的绝不止维护一个部门。所有与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包括采购和工程部门)都可以从多地点的协同中获得效益。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的管理能力和绩效水平。 3.3.4 与OEM和服务提供商的集成和协同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如针对MRO物资的电子采购已为很多企业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但与供应商真正实现协同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相比,这种效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图4是韩国水电、核电集团(KHNP)与各种工程设计公司和建筑公司间的协同框架。 KHNP通过此协同框架实现了公司和外围供应商间的无缝集成,基于此,KHNP实现了和供应商间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和统一管理。 和外围供应商的协同和集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现在外包已成为国外企业普遍采用的战略,但对于大多数资产密集型的组织来说,维护外包绝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发生故障时,问题必须立即得到解决,很多时候根本等不及外部维护的支持。同样,企业也不情愿外部资源全面掌握自己设备的专用配置和流程。采用外部资源为内部一部分专职人员提供支持的混合战略正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方案,而能够将这些资源组成一支高效团队正是在不同的机构间建立的集成和协同。 四、国外资产管理理论的缺失:资产前期的管理 从解决方案演进图中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资产管理IT解决方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改进极大地推动了资产管理的绩效水平。不过,将目前典型的EAM/CMMS功能映射到资产管理多特征模型中可以看出,系统对一些维度仍然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到底是哪些方面需要得到提升呢?是集成还是其他? 如果再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即使是ARC模型对资产管理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结仍然只是在资产运行和维护方面。这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企业也基本完成了大规模的建设,新资产管理的80%~90%的工作量和资金量的情况下,资产管理的重点自然而然是对资产投运后运维的管理。但很多国内资产管理人员并不清楚这一历史,在实践的过程中照搬了国外的资产管理,往往忽略了资产管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往往忽略了资产管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资产投运前的管理。上海电力等公司每年超过100亿的资本性支出足以证明这种遗漏将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有一个坚强的电力来支持经济的发展,全国上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进行电力建设。这样一种强度是国外电力企业没有碰到的,因此在国内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中不能只侧重于资产运维期的管理,如何确保各个资产按时、按质和低成本准时交付以及顺利地向运维衔接将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重点。因此如何将资产的管理延伸到具体资产建设的管理将变得非常重要,这直接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要求。 五、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ALM)——符合中国国情的资产管理理论 正是因为资产建设的项目管理和资产的运维之间在分工上是完全脱节的,也造成了资产从项目管理结束到运维间的掉链。工程结束后项目的决算通常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设备清册和资产清册通常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来,这直接造成在国内清产核资成为一个周期性的问题。因此,要完善资产的管理,必须从本质上解决资产投运前和投运后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国内比国外更加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电力建设还处在大规模建设期,而国外基本上在运维期,因此,源于国外资产密集性企业的纯粹的只重视资产管理的问题,简单的照搬照抄会为将来的管理带来隐患。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资产的管理,必须在资产的前半生(工程项目管理)和后半生(资产的运维和退役)间建立平滑的衔接。简单来说,在国内不能只提运维期的资产管理即EAM,还应该提运维前的资产管理即工程项目管理,统起来就是所谓的ALM(Asset lifecycle mangment)——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个完整的ALM包括复杂资本性投资过程会经历的各个典型阶段:计划、采购、建设、服役、维护、改进、退役。 来源:电力安全论坛
责编:穆琳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