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屁股”主义听完之后,顿为这位领导的精明叫绝,但是总感觉有种郁闷在心胸中徘徊。时近,有看到许多谴责庸官、及一些稀奇古怪的官场行为的报道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官员的“屁股”主义在作怪。 “屁股”主义是指这么一群人,他们聪明、机智、有精力也有能力,但是为人做事的惟一出发点是:屁股所在的那个位置,那个权力。有利于让屁股舒服的事,比如升迁、获利,他们竭力而为之,而危及他们的屁股的,即使对社会、群众十分有利,也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算计之、诬蔑之、打压之。至于对屁股是一种“中性”的事儿,这就要取决于他们是否高兴了。如果不高兴的话,一个芝麻大的小事也会拖个三四个月做完。总之,他们是个典型的“沽势主义者”,一切依据形势是否对其有利而决策。 “屁股”主义者的危害大矣,这是众所周知的。这儿就费笔墨一一描述,以免浪费读者的感情。然而,如何根除之,却是个让人十分头疼的事。似乎目前也没有好的良策。学识浅薄的我,也不可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由此,我不得不放弃对药方的追问,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寻找病根上,然后在病根的基础力所能及地开出些药方。在我看来,屁股主义的养成,不是一夜间冒出来的,而是有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大致而言,有这么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悠久的“酱缸文化”的遗毒使然。“酱缸文化”是柏杨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面的经典总结,类似于鲁迅先生的“吃人”的礼教说。沉重的中国历史让“屁股”主义者深知“屁股”的重要性。有屁股就有位置,就有权力,就能为非作歹,享受荣华富贵;失去位置,不仅屁股、脑袋难保,甚至还危及妻子儿女。这种文化遗毒,虽然经过了百余年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它们却借助着“厚黑学”、古典历史剧等媒介复活了,乃至演变成今日的官场潜规则。 其次,“屁股”主义者心理阴暗,难以寻找到人生的光明。既然一切围绕屁股转,他们不得不揣摩人心、与“假想敌”勾心斗角、过着一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日日如此,也就养成了一种屁股文化:即表面风光无限,其实心灵疲惫不堪,并用刺激、物质享受、变态的行为代替早已失去的真、善、美,以释放积压的种种肮脏之气,借以体现他们眼中的人生价值。 再次,即使“屁股”主义者摆脱污泥,重新做人,过一种平淡、有味的生活,然而他所处的人际关系却不会轻易放过他。亲朋好友、同事、同窗等人会用威胁的、鼓励的、诱导等方式劝服他们保住这个屁股,从而他们也可以借着这个“屁股”得道升天,获得种种额外的收益。对此,“屁股”主义者常常长叹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不在那个“屁股”氛围里做种种挣扎,直到最终被罚出局,或老去。 上述三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构成了屁股主义生存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出淤泥而不染,可谓难于上青天,除非远离权力,洁身自好,甘心被世人讥讽为“清高的书生”。 至于药方,被经常使用的有三种,一曰道德、二曰制度,三曰道德、制度一块上。这儿姑且套用之,看那个药方最有效。道德,历来被用作治疗各种疾病的最佳药方之一,似乎不管什么病,用一个道德教化、道德谴责就足够了。但是,它对于“屁股”主义者却是无效的。如果你不信,用道德教化屁股主义者,他们不仅不听,反而讥讽你“幼稚、肤浅”、“小学生思维”,继而也许会给你人生的种种经验教训。因为,他们早已识破了道德固有的软约束力,在他们那儿,道德就是他们欲望的心灵,就是一个攻击、教化别人的工具,就是涂鸦了各种文字的本本而已。 道德的疲软,也就只有用另外一个药方——制度了。该药方一直被一些评论家那来使用,慷慨陈词,颇赚了一些银子。我也难逃这个潮流,姑且提出几条建议,以满足评论写作所谓“建设性”的要求。但我只能从逻辑层面提出几条粗线条的意见。一是逐步实行民主选举制,若因种种原因,不能全面施行,可否在换届选举中多听听下属的意见,把“屁股”主义者从位置上清除出去;二是用制度消除“屁股”主义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放权”后的一身轻,而不是“人走茶凉”的凄凉;三是建议文化部门在做好“有字”教育的同时,多做“无字”教育,开拓人才的多方面的爱好兴趣,为其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在根基上清除“酱缸”文化的遗毒。 另外一条经常被使用得药方是多“药”其下,犹如今天的一些医生一样,不管成本,有了小病,给你开出一大筐药单。这个建议,在编辑眼中看来,都是大而不用的废话,需要删除的。但在现实中,针对一个复杂的问题,确实多“药”其下,多手共抓的。因此,要治疗屁股主义,若不考虑成本,可尝试之。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