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型人才研究探析对既往创新型人才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为促进创新型人才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坐标。 二、创新型人才研究的学术内涵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创新(造)型人才,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并不一致。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什么是创造性人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创造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它是相对于模仿而言的,其结果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第二个层面,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主要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构成,其中前者是更为主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缜密性四种品质。第三个层面,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善于说新话,有新思路,新办法的实践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和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个人素质与工作环境结合的概念。此外,也有学者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个人品质等方面给予描述,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二)创新型人才开发的价值 对创新型人才价值的认识,源自于对人力资源的理论认识。徐国锋、杨俊杰(1998)指出,“创新”和“创新人才”在社会宏观层面进入国家决策层的视野,高科技人才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今天美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大障碍,于是“超弹性工作时间”和“超早抢购人才青苗”的战备应运而生。日本文部省于1985年就设立了培养和确保年轻一代科技人才成长的“特别研究员”制度。德国开设了高校毕业生培训。这充分说明各国对造就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丁业伟(2000)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条件。林崇德、罗良(2007)认为,根据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尤其是创新型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在创新型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必然会像农耕时代追求土地、工业经济时代追求资本那样,去追求知识,追求拥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汪展熙、蔡继业(2002)指出,在鼓励创新人才涌现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开放、流动的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解决干部“唯上”的问题。肖元真等人(2008)认为,创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知识型员工感受到社会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就会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贡献自己的能力和聪明才智。用人单位应当为此做出努力:一是塑造人本、自主、创新、合作的企业文化;二是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充分分享;三是政策环境激励;四是客观环境激励。 殷风春、罗文敏(2009)认为,要优化创新人才开发的政策环境,逐步放开对创新人才的管制,允许他们按市场需要自主流动;完善创新人才开发的法制环境,以保障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改革创新人才开发的文化环境,通过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通过研究取得创新型成果并转化为产品,经社会消费获得的经济收入再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中,如此良性循环,就能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氛围;改善创新人才的生活环境,积极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生活保障体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三、创新型人才研究的国际比较 国外对创新型人才问题的研究,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而引起人们关注的。创新概念最早见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之后,许多研究者把这一概念引进到科学与技术领域。直至社会各个领域,并把创新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型人才以其对经济社会影响之深远备受关注。归纳起来,国外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研究有以下基本共识。 第一,心理学视角是理解创新型人才的着眼点。在国外,并没有与“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创新型人才”的英文翻译有“creative talents”、“innovative talents”、“creative potential talented people”、“creative peo pie”等不同译法。西方国家学者大都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点,强调在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研究中,美国学者拿破仑·希尔顿的《成功规律》、哈利·朱克曼的《科技界的精英——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创新型人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的问世使创新型人才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吉尔福特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富有幽默感。 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第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要素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其它素质,如价值取向、献身精神等密切相联。美国有学者主张。进行“跨学科教育”,通过文理学科互相渗透、科学人文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学生高级认知能力,进而引发他们进行深层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则提出,大学应培养“全人”,在追求“全人”的前提下创新。 责编:罗信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