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协同的主语:业务链与产业链的构成 面对言必称架构、行必为协同的大局势,尽管电力企业上协同系统的目的如此明确,但是对于协同要素的理解却依然仁者见山智者见智。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而言,协同的主语是以核心能力为主体的各个业务单元;对于企业外的产业链而言,协同的主语则是不同企业间的各自核心业务的协作单元。 电力企业业务链和电力行业产业链正是以“电”为核心价值的衍生链条。从生产到最终消费,从企业内部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收费还贷等各个业务环节,一直延伸到企业外部的煤炭、石油、水利、环境、设备制造、化工、钢铁、信息、科研、银行、政府等等众多相关行业与部门,涵盖了电力企业业务链与电力行业产业链中的众多相关因素。 顾名思议,业务链是核心业务构成的价值链条,传递着企业最有竞争利润的核心业务价值。核心业务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业务单元得以实现,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终仍需通过核心产品及其组合,也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表现。企业核心业务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够带来主要利润收入的业务,是在所属行业及产业链中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业务。核心业务可以给市场和消费者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主要是做什么的。如果企业的核心业务能依托核心能力形成一种对内兼容、对外排他的技术壁垒,那么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保持应有的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业务链不同,不同发电企业之间业务链也有差异。发电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发电,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售电,输电和配电则应该是输电企业和配电企业的核心业务。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其业务链侧重点并不相同。电力企业的业务链由电力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共同构建而成,均遵循各自的核心业务流程体系构成不同的业务链群,以各自的核心业务为核心传递企业自身的价值链。 而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相关企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产业链着眼于区域性的产业协作,也着眼于上下游之间的产业合作,存在于整个产业市场的协调以及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的需求矛盾中,是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合作载体。不同的电力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煤价上扬“离谱”之后,那些在产业链的地位相对完善的发电企业竞争力也较强,如拥有发电机组的电网企业和拥有煤矿的发电企业,都是增势不减的绩优电力股票。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这一产业链还存在一些结构不明晰的现状。但从已有的电力体制改革成果来看,厂网分离已经事实上为整个电力行业的产业链架构了一条产业主线。同样基于其明显的流程工业特征,形成了电力行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先天优势。因此,电力企业各业务之间的协作以及整个电力行业各企业之间的协作,也一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价值传递链条。 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其产业链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发电企业的下游企业屈指可数,上游供应商则阵容庞大,他们是发电企业的成本之源,例如影响成本最大的电力建设以及燃料供应。电网的上游延及发电企业以及电建、设计院所和阵容同样庞大的供应商群,客户群体更为庞大,涵盖所有个人与企业、组织,核心业务是售电。产业链的协同来自电力企业与上游供应商、政府机关、客户之间的协同。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内部业务的协同比外部协同相对容易建立,至少发电依赖并受制于电网的情形不会改变。与外部的协同是一种基于市场规则的协同,关键在于建立信任与信誉机制,让双方都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无论哪种情况,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行业,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政府。 电力企业属于基础设施范畴,它在追求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目标时,势必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连续性、稳定性、安全性的产品特点要求原材料供应来源的稳定性。电力生产是资源的不可逆转换过程,对资源主动权的争夺,相当于对利益的话语权争夺。这在价值取向上可能与外部有矛盾之处。业务链与产业链的关系首先建立在利益互补共赢的观念上。也就是说没有产业链和业务链相互支持,他们都如无水之鱼无米之炊,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使得他们必然在某种动态的平衡点范围内寻找和谐与协同。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