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协作工具:会诞生下一个微软吗?

来源:创业邦   
2012/11/23 22:36:58
中国正在从制造业转型,会出现更多创新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如何组织知识工作者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比较典型的是两种需求: 一个是小组的项目管理,另一个是全员的协作沟通。不过Yammer代表的企业社交软件在中国还没有开始,还需要时间。


本文关键字: 制造业 企业协作 微软

今年七月,微软以12亿美元收购企业社交产品Yammer。这不是一次防守型收购,而是继续高歌猛进的前奏,Yammer正在集成各种办公类应用,成为一个大型协作办公平台。与此同时,其他选手悄然入场,“Google+”开始强化企业级特性;苹果官方网站上推出iPhone in Busiess和iPad in Business专区;Facebook创始人之一创建了Asana,试图取代互联网的“活化石”——电子邮件;同为企业内协作软件的Jive在2011年就IPO,Yammer被收购后股价立即涨了6%。

其实早就有大公司、小团队在推出类似产品,它们所创建的企业SNS、任务管理工具可以概括为“企业协作工具”,貌似形成了一片崭新市场。此外,Yammer等产品革新化地把“移动”、“社交”等元素直观地拉在严肃的企业级市场当中,又让这个市场充满机会与不确定性。

问题是,这些产品在我们幻想中很美好,实际使用时到底够不够简便,是否需要花费昂贵的适应成本?能否辅助我们做到协作化、信息化、智能化?它们如何让公司甘愿买单,或者说,它们的盈利手段与传统企业端软件与SaaS都不尽相同?我们究竟何时可以用到它们,而一年之后,我们是否还会继续使用?

企业内部社交:大公司的显性需求

Yammer刚刚出现时很像Facebook的“企业版”,7-11、福特、思科等大型公司都成为了它的客户,目前除PC端外也有iOS、Android版本。

在中国,梅花网旗下的“明道”主打社交性,而且选择了是中国员工接受度很高的“微博”作为主要产品形态。明道的主要模块包括微博连接器、微博监测器、企业任务中心等,之后也补充了Web即时通信、实时在线文稿编辑等功能,并效仿Yammer开放了API接口。这款产品得到了挚信资本的投资。

任务管理:解决那些最重要的“小事”

如果把Yammer称作“重量级”的“全方位”产品,那么很多小团队则是找准一个功能点做到极致,例如只解决“任务管理”的问题。来自美国的Trello首创“便利贴”模式,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可以记录任务或想法的虚拟画板,产品中的三个主要概念是画板、列表和卡片,分别用来承载任务所属项目、完成阶段以及项目具体内容。

Teambition是一款来自大学校园的产品,团队创始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产品借鉴了Trello的一些想法,每个任务卡会以进度条的形式直观呈现当前任务进展情况,并且希望借助设计元素来缩短产品的上手时间。与Yammer对比,这款产品更像Evernote这样的免费工具,要打动的也不是公司大老板,而是团队负责人或一些小型创业公司,尤其是从事IT行业或对信息化比较重视的公司。

融合其他功能:过渡为管理辅助工具

这也许会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产品中嵌套其他企业端软件功能,例如与ERP结合,或加入绩效管理或KPI考核等元素。国内人才测评软件开发商“北森”的产品tita是其原本产品线的延伸,包括人才招聘、测评、绩效管理等功能,可以辅助,强化对员工的管理。

2011年上线的“金蝶微博”在加入更多社交化应用之后改名为“云之家”,定位为“传统ERP+社区+协同”。金蝶集团作为国内企业级管理软件占有率最大的公司之一,其这款产品提供了大量第三方接口,支持与传统ERP产品集成,付费环节也将从中产生。

Pride是一款对任务项目进行“签到”的产品,每个任务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结构化数据,公司和员工可以将这些数据整理分类,之后可以直接导出图表,做KPI分析。这款产品目前免费,其开发者还拥有CRM软件Hive、White-Label等,这些产品需要付费试用。

完成工作远比社交重要

Yammer被收购是一件好事情,否则它可能会死掉。它的瓶颈是只能用在大公司里面,用作社交还可以,用它来工作就太困难了;微软有Outlook,作为工具很好用,作为社交非常差,2007之后Outlook加进去很多社交类元素,但是并不成功。所以收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Yammer和Outlook整合起来。这样看来,微软的交易很值。

我们之所以将Teambition当成一个工具来做,原因是我们认为在企业里面,关键的是把事情做好,社交并不是核心的元素。从各种数据来分析,偏工具化的东西,使用时间会更长,用户黏性会更高。加点儿社交层会变得更加人性化,但纯粹的社交是可有可无的。

而且我觉得,每个人在网络上与他人的沟通最好只作为一个角色,也就是说最好用一个帐号去联系其他人,不停切换角色也太累了。社交的事情还是交给Facebook、微博它们去做吧。

在产品形态上,一些产品做成微博的形式,希望更容易打动买主。不过我们希望有新的交互语言,借鉴了Trello的交互方式,任务会被切成卡片,直接用鼠标拖拽,把它放到下一个阶段,很符合“敏捷开发”的理念。我们现在的产品包含任务板、文件库等,可以传输多种文件,也支持群组里大家一起讨论。

企业协作这个市场是今年下半年才受到关注的。为什么Yammer这样一个小团队的产品可以迅速风靡,被很多大公司所使用?我认为在美国的环境下,大公司会比较愿意采用新东西,这尤其要感谢苹果,你看最近一段时间有多少新的东西出来,其中多少是凭借iOS来做的。现在百度、支付宝、淘宝等企业都有人在用我们的东西,大家都是互联网行业人士,很容易判断这个工具到底有没有效果。

在盈利方面,我们目前没有太多部署。有时候你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理想一些的位置上。我们自己是年轻人,想陪伴大家一起成长,所以会一直让产品是免费的状态,可能以后会有收费功能,或采取由大公司付费捐赠产品给小的团队来使用的措施。

我们还有一个想法: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非常容易,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接是非常弱的。其实这个很重要,会提高所有的效率,诞生很多灵感。我相信以后这会形成新的模式。

企业软件可以互相对接,由tita来打通信息流

tita这款产品目前已经成立了一个事业部,团队18人,很像在北森的内部创业,以后没准会独立做一家公司。它的起源是,做北森的软件时发现企业软件往往不好用,买了之后都沉入大海。当时tita只是一个员工平台,后来认为可以把它独立来做,核心是协助完成工作。

我们前一段时间和微软自己的CRM进行过对接,现在它在为客户部署的时候会同时部署一套Tita,社交环节会通过tita来实现;tita也可以和我们自己的人才管理软件做结合,比如员工每季度、每月的考核,tita就相当于深入到底层,辅助完成相关绩效数据的获取和录入。

我们强调对接,其实tita与各种企业软件间有很多机会去做结合,例如我登录了这个企业软件,我还要再登陆tita吗?我们做了标准化、公开的接口,可以形成免登陆。

加入北森前,我是MySapce进入中国创始团队的一员。在大众社交网络中,如果没有具体的事情,很难去保持大家的黏性;现在tita上员工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很容易接受社交办公的模式。我们最初考虑用微博的形式,现在正在逐步改进,把对人的关注逐步转向对事情的关注,希望少一些“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咱去吃什么”,更多是“今天的任务进展程度是什么”。这就需要tita能够时刻将重要的事情第一时间推送到你面前,这款产品2010年初开始内部试测,每周都有更新,现在里面会有“入职帮帮”、“智能会议室”这些比较实用的功能。

我们的客户中有很多创业型公司,还有一部分是北森的客户群,即国内各个行业100强。有一家南京的电器公司专门到北京来洽谈。他们自己的信息系统已经特别完善,之所以用tita是觉得现在公司协同起来很费劲,跟外部协作都比公司内部容易。现在他们认为用tita跟踪事情比较方便,否则总是发邮件,转来转去内容会丢失。

tita可以用在Android、苹果、微软三个移动平台上,手机端和PC上设置了一些差异化功能,比如强调沟通,用tita可以直接找到这个人去拨电话、发短信;任务和项目产生的待办事项都会像短信一样弹出来。很多电商客户用我们的产品,是拍照盘点库存放到网上,或做价格发布给各个营业网点,直接用手机就和总部互通,这种信息我们都采用推送的模式。手机端大部分都是公司的中层或高层在使用,这些人自己在电脑面前的时间特别少。我们现在总共拥有人才管理软件客户4000多家,整个体系中差不多有30%是安装手机端的。

巨大的机会也许在移动端

我之前在美国做企业的智能化管理软件,也曾在Outlook上面开发插件。我觉得Yammer在集成各种应用之后肯定会大而全,希望在人家的办公网络上叠加自己这一层,这还是要看微软有多大的力度劝说其他应用来嵌入到Yammer里面。同行业小点儿的Player,想从一个比较细的切入口切进这个大的市场很难,除非你只想集中在某几个小领域,比如文档管理、会议管理、培训什么的。

但这种产品的问题是:人家公司愿意不愿意用。在中国做企业级软件要谨慎。首先,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没有到这个程度,很多公司都不怎么使用Email,只有少数人能够使用外网,内部网站都没人在上面发言。那些OA系统又是五花八门的,要做成SaaS的形式又不可能,尤其是政府单位内部还有保密性质的东西。

第二是装上之后,公司连知识库都没有,找资料还是找不到,而美国的企业知识智能化管理很发达,大家早就习惯用各种软件,Outlook甚至可以叠加成千上万的应用。最后发现,在中国,大家开个会还是得靠吼。

其实我也在想,为什么中国最近五六年来都难有B2B的企业软件能做起来,而微软竟然可以去买Yammer。我觉得手机上会有巨大的机会。老板出差时,发短信、打电话太麻烦,还得挨个找同事,如果在智能手机上安了协同工具,点一下“副总”就都显示出来了;拿着手机到处跑,不能接进公司网络,只能通过云端。企业软件的销售是很复杂的,企业级采购动不动需要竞价、招标,很难说是谁拍板购买,如果这种产品从老板这头觉得好用,没准直接就卖出去了。

另外有些公司只做一些小应用给创业型的公司用,我觉得那些公司只要Email就可以了,小的需求不足以作为新产品。底层的员工用着爽,老板没有看到任何好处,如果又取消免费了,你觉得大家还会喜欢吗?所以这种产品得先给公司高层用,从中层、底层开始的话,没法卖钱。

创业类公司做这件事没太大优势,积累不够。这是一种用户体验很难做的产品,有时候越简单越好,我都怀疑Yammer是否好用。而且你首先要有客户,那些老板的喜好你是没法假设的,刚开始起步,你可能连这些人都不认识。

这与企业软件在中国的普及顺序有关

国内企业上财务软件早就不需要论证了,大企业上ERP的内部阻力也不是很大,办公的OA基本都会有。关于企业内部协作,在国内,还算是新课题。腾讯一直重视即时通信的企业应用,共有三款产品:腾讯通(RTX)、TM和企业QQ,也逐渐扩展了语音和图像功能,有点儿象Skype。但这些软件还不是基于内部社交关系和任务的,协作特性不明显。

在中国,这个领域有机会吗?我觉得首先要满足企业刚性需求,财务软件可能是税务局的要求,ERP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办公OA解决了企业行政流程并提供了非现场审批问题。

接下可能是与销售相关的软件,比如CRM、电子商务等。这些软件会立竿见影,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容易说服企业购买。另外,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工具,如软件开发管理用的IBM Rational、Microsoft Team Foundation System,对于软件开发来讲,需求偏刚性,也会逐渐部署。

中国正在从制造业转型,会出现更多创新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如何组织知识工作者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比较典型的是两种需求: 一个是小组的项目管理,另一个是全员的协作沟通。不过Yammer代表的企业社交软件在中国还没有开始,还需要时间。

责编:李代丽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奔跑吧!企业级移动应用

2013-2014年,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在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发力;BAT纷纷进入,不断拉低移动应用门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企业已经意识到移动互..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