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裂变中的VC业 VC行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很多大的 VC 机构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不断投出好的项目,依靠的更多是品牌所形成的网络效应——早期投出了几个不错的项目,积累起一些声誉之后,逐渐有更多的钱找上门,而有了更多资本就可以更广泛地去传播,最后吸引更多人、更多项目主动找上门,形成正向的网络效应。 本文关键字: VC 未来VC行业的趋势 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新 VC 出现,这些单体案例最终会让 VC 行业出现什么样的整体趋势? 我们将得到的看法分为以下三点,分别是扁平化、垂直化、早期化。 先说扁平化。很多大的 VC 机构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不断投出好的项目,依靠的更多是品牌所形成的网络效应——早期投出了几个不错的项目,积累起一些声誉之后,逐渐有更多的钱找上门,而有了更多资本就可以更广泛地去传播,最后吸引更多人、更多项目主动找上门,形成正向的网络效应。 但是到了今天,互联网正在打破原来大机构所形成的网络效应,原来每个机构看到的项目是不一样的,好项目可能都先去找有名的大机构,但现在正越来越趋于一致——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化使得所有创业者都能看到市面上有哪些 VC,而所有 VC 看到的项目也都是一样的,原来大机构依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红利正逐渐流失。 换言之,如今 VC 们投出好项目,拼的更多是自己的眼光、判断力以及谁能为创业者做好服务,就像张颖所说的,“要和创业者做朋友”——而这样的话恐怕很难在第一批进中国的 VC 合伙人口中听到。 其次是垂直化。一旦 VC 的结构被打平,也就很难再有大机构独占一切的局面出现,创业者会逐渐拢向更懂这个行业的 VC 上,比如险峰华兴原来有电商创业和社交创业的背景,因此专注投了很多电商和社交的初创公司。随着越来越多有创业背景的人出来成立新 VC,未来很可能出现专门投旅游、专门投 2B、专门投教育、专门投医疗的小型 VC 出现。 最后是早期化。VC 的分工越来越细之后,那新的 VC 就会更加关注早期的项目,他们根据在行业内的多年经验,会出手更快,而原有的 VC 就会向后移,关注后期。这部分也因为对机构来说,多数机构追求的都是低回报、高管理费的模式,因此会更关注后期的项目,求的是“稳”。而对新 VC 来说,由于选择低管理费甚至无管理费的模式,就必须有高回报,因此得求快、求准、求狠。 对早期化这个观点,我们采访到的童玮亮的看法则是:前几年有说 VC PE 化的,这几年则有说 PE 的 VC 化和 VC 天使化。他的判断是,虽然不知道 VC 天使化会不会是趋势,但垂直、细分专业会是 VC 的一个趋势,越往后,PE 也会相应出现类似的情况。 那么 VC 早期化之后,会对原有的天使投资人或者机构产生什么影响?在一次36氪内部分享会上我问过王啸这个问题,他认为现有的早期基金还是不会投非常早期的项目,天使投资还是“手艺活”(大意指天使投资还是需要看得准人和帮助创业者成长,这是很难标准化的产业),和新基金所追求的投资方式和回报方式还是有所差异。所以新基金多起来,天使投资人更多偏向 pre-A 轮,因此相当于有了更多的接盘者而非竞争者,是件好事。 VC行业还可以有怎样的创新? 最后,当 VC 行业整体化变革之后,VC 内部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新模式吗? 股权众筹是大家都会提及的可能性之一。国外的 AngelList 是股权众筹模式的代表,去年七月,跟随美国JOBS法案的发布,AngelList 先后上线了Syndicates和Backers功能,想让普通投资者也能募集基金并获得收益分成。单是前一功能功能上线两个月后,AngelList 就促成了 12 笔融资、350 万美元投入以及 199 位天使投资人的加入。 AngelList 最创举的地方就在于它顺应了扁平化 VC 的趋势,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投资,投资变成一项可以规模化、不再纯粹靠人力约谈、人力敲定 deal 的生意。而这种如果规模化大到一定程度,或许就会像 AngelList 的创始人 Naval 在《这是一个“小公司为王”的时代》 中所说的那样:“创业公司不再需要大量金钱,VC 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如果一个世界里都是 Instagram 这类公司,对创业者来说真是好消息,因为他们可以对自己的企业有更多的控制权。但是 VC 就惨了:创业公司不再需要大量金钱,VC 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Naval 认为钱是 VC 能够提供的最后几样东西之一。他还谈到近来 VC 在创业公司前期阶段的被排挤的很厉害,不单是在最初股权,还包括品牌意义。比如提到 Dropbox,大家都会说“YC 孵化的 Dropbox”,而不是说“红杉投资的 Dropbox”。另一个例子就是 YC 创始人 Paul Graham 的个人经济地位可能同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Marc Andreessen 差不多,而前者却不用像后者一样去跟 LP 打交道募集 300 亿基金。 不过,就我们采访的几位投资人的观点来看,他们并不看好股权众筹模式到了国内以后的发展。比如童玮亮认为目前众筹还只是投资行业的一个补充,一定还是需要在专业基础上拥有专业能力的投资人去做领投,纯粹的股权众筹不太容易做。因为对于投资来说,始终要是要有人的介入和判断,在信息透明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华尔街就正从高频次、纯数据的投资判断方式变回次高频、需要人为介入的方式。
同时,另外一位投资人的看法是,国外的众筹环境很成熟,有律师、大公司高管等专业领域的人参与股权众筹中,但是中国的专业度还很缺乏,它本质上和原来温州人集资炒房没什么区别,所以股权众筹还是会集中在小众范围上,不会特别普遍。 除了众筹以外,另一种模式变革的可能性则来源于 VC 内部,让内部利益不再有巨大断层,合伙人可以放宽对授权、自由度和利益分配的限制。比如黄明明说,目前明势资本就是从北大、清华招实习生,给他们很高的自由度去看项目。而对他们采取的激励机制是,不论是谁 source 过来的项目,都可以拿到 carry。他们并不想靠管理费来挣钱,所以把内部结构打得很平,他认为本身 vc 就是小而精的团队(现在基金全职的只有 3 个人),而且人是最最核心的资产,所以需要有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 责编:李玉琴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