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信息产业十大亮点技术

  作者:畅享网
2007/9/28 9:25:24
本文关键字: 业内新闻

看到这份每年一度的十大技术名单时,也许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新面孔不多。

平心而论,2006年并不是技术的活跃年,新涌现的重大和亮点技术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已有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SOA、开放源码和VoIP等一些传统技术的发展保持了平稳的态势。

但我们也关注到,一些去年尚未成熟的技术在这一年中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并为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普及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代表为多核、虚拟化、WiMAX和RFID等。

在我们的名单上还有生物信息识别和3S(遥感、GIS、GPS)技术,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的“老”技术尽管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新意不多,有些应用目前也还不像入选的其他技术那样广泛,但它们毫无疑问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方面意义重大。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勾勒出这些技术的影响力和活跃特质,我们根据入选技术的影响力、创新度、在2006年的应用普及、在2007年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潜力分项予以打分。各项满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其影响范围越大、活跃程度越高。

这四项指数分别为:影响力指数,代表该技术总体影响范围与强度;创新指数,代表该技术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应用指数,代表该技术在2006年应用普及的情况;潜力指数,代表该技术在2007年和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的发展潜力。

1.多核: 将开创崭新的计算时代

尽管在技术端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多核的应用将以不可阻挡之势普及开来。

相比于去年,2006年是真正的双核年: 从年初双核迅驰芯片的发布到年中酷睿2双核架构的大面积普及直到年底四核处理器的诞生,英特尔几乎成为了这场贯穿整年度“连续大片”的惟一主角。但即使是淹没在酷睿2光芒中的AMD也推出了双核移动芯片和构思新颖的4×4架构。

2006年,用户似乎是在糊里糊涂中就被迫接受了双核。不过,性能更好、价格更低,还能平滑过渡,有谁会拒绝这近乎免费的午餐呢?但用户在感受到双核好处的同时也变得迷茫——频繁的升级速度难免让人产生持币待购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延续到新的一年中吗?

多线程应用迎来开发热潮

对于多内核处理器来讲,能够将程序分解成足够多的线程才更能发挥其优势。因此,软件ISV能否开发出足够多的支持多线程应用的软件将最终决定多核普及的速度和广度。随着微软的Vista、Office 2007等桌面系统和软件的诞生,业界将掀起多线程应用的开发热潮,而这才是充分利用多核硬件的最关键要素。

由于多线程应用软件在企业计算领域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多年,相对比较成熟,再加上虚拟化技术在X86服务器平台上的推进,成为多核应用最没有悬念的领域。

而在桌面和移动端,除了能够提供更高的性能、多任务处理时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之外,一些对多核处理器真正有需求的应用如高清视频的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数据密集型负荷也正在涌现。虽然其应用无疑将滞后于服务器平台,但总体来看,多核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内核架构成研究热点

应该说,以目前和未来可预见的技术发展水平,设计和制造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内核的处理器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问题是这并不会对目前的应用带来更多的帮助,相反功耗和成本将给用户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是由于多核硬件的大量产生有其硬件先决条件——要在处理器内经济低耗地放下四个甚至更多的内核,45nm以上的工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2007年的大多数时间依然是属于双核的,除了在企业计算市场,多核更多地像是一个点缀。但随着多核应用环境的逐渐成熟,四核甚至更多核的处理器必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多核可能给处理器架构设计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内核架构追求更加简单,主频上升幅度也会更加缓慢,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有限空间内部署和对功耗的控制难题。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对简单的内核和较低的主频会在需要较高单线程处理能力时给系统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将多个内核“聚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强大核的技术已经成为业界目前研究的热点。

为了充分利用多核的硬件能力,其架构布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同内核承担不同任务处理的异构和可重构多核架构正在逐渐成为引人关注的领域,这是处理器为了适应应用的多样性特点而产生的重要发展方向; 同时,伴随着多核硬件能力的提升,更多的功能将集成进处理器中,核间高速互连与通信、高速大容量缓存等技术的采用将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更长远角度看,目前计算机系统的外围部件也将逐渐集成进处理器系统,比如内存和显示部分功能的集成,处理器最终很可能将成为一个片上系统,从而大大简化目前计算机系统的复杂结构。

多核的道路

应该说,围绕着多核的技术潜力挖掘才刚刚开始,它将带动I/O、内存、显示等周边多种技术的提高,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也将使用户使用电脑的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多核的技术道路依然迷茫,甚至更加复杂,业界面临的挑战也更巨大,但这也给业界带来了更多洗牌的机会。多核硬件发展带来的更大灵活性和运算能力最终将把用户带入全新的境界。

对于用户来讲,应该抱着积极的心态,准备迎接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计算时代!

2.虚拟化技术: 增长势头迅猛

虚拟化的浪潮从各个方向涌来,无论是服务器,还是网络存储领域,所有的主流供货商都已加入到虚拟化这个竞技场中。

虚拟化是计算领域的一项传统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利用这项技术,就能够在大型机上创建多个“虚拟”操作系统。虚拟机软件可以负载大量的工作负荷,这样企业就能确保从巨额投资的数据中心中,有效地获取最大利益。如今,由于IT部门的成本意识越来越强,他们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并延长过时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周期。和以前相比,今天的虚拟机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它们已经开始在PC机和存储领域里崭露头角,而且已经内置到微处理器当中。

2006年,英特尔都提供了硬件辅助的虚拟化技术,这虽然不是什么技术突破,却为今后取得技术突破拉开了帷幕。AMD的安全虚拟机(SVM)和英特尔的虚拟化技术(VT)表明CPU的设计理念将会出现巨大变化。

上游厂商技术架构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服务器行业的发展。据IDC的全球服务器季度跟踪报告显示: 2006年服务器销售额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个百分点,达到了129亿美元,但是销量增长缓慢; Gartner的数据则显示,2006年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4个百分点,达到130亿美元,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个百分点,超过200万台。

两份报告同时指出了销售量增长放缓,而销售额增长依然强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虚拟化软件的使用。IDC的报告还显示: 网络、存储、服务器、处理和管理等整体的虚拟化市场,去年销售额达15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

因为企业通过使用虚拟化软件,可以购买数量更少的服务器来组建功能更加强大的数据中心。同时公司也喜欢购买新的双核或四核服务器,与单核服务器相比它们能够提供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这样顾客就可以通过更少的服务器来增强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因为大多数服务器运行时,只发挥了10%~15%的运算能力,而虚拟化技术可以将这些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到70%甚至更高。

纵观近两年虚拟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虚拟化市场的机会就在眼前。除了硬件厂商,软件厂商也不甘落后,微软公司早在2003年就收购了Connectix公司,并获得了这家公司的虚拟机产品,以此来弥补公司在虚拟分区软件方面的不足。同年,EMC公司也收购了虚拟化软件市场的重量级厂商VMware公司,后者是首家能够虚拟出x86指令系统的软件供应商。2005年中期,EMC公司发布了针对开发者的VMware技术网络(VMware Technology Network),这样客户可以在部署前,在虚拟机上测试这些软件。据预测,微软公司在自己的虚拟化技术成熟后,估计也会走这一步。

虚拟化技术给存储领域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存储虚拟化是数据生命周期的内在需求。数据产生后首先处于比较活跃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数据对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价值,而最活跃的时期通常会在随后出现,这主要取决于数据的类型等因素。在数据的生命周期中,可能会出现几个活跃期,伴随数据活跃期的出现会产生大量相关数据,而数据历经几次活跃期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甚至被销毁。IDC曾建议把数据分为5层,即: 重要数据、关键业务数据、可访问的在线数据、近线数据和离线数据; 为了方便地实现数据的管理和迁移,存储虚拟化技术便成为当之无愧的首选。

尽管虚拟化技术本身在2006年已显示出了其强大的魅力,但是关于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却不是很高。据调查显示,在中国,80%的用户都没有实施过服务器虚拟化,这也说明,服务服务器虚拟化存在相当大的市场。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普及无不经过一个时间的磨练。在虚拟化技术应用普及调查中还发现,大公司更倾向于涉足虚拟化技术,而小公司则更可能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它们的整个基础设备,从而使自己更灵活和快速地发展。

 
3.VoIP: 持续放量

VoIP的技术成熟、标准统一、语音质量良好,已步入市场稳步发展的阶段。但它也并非已经尽善尽美,比如安全性、稳定性、政策监管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2006年,互联网继续迅猛发展。某着名咨询公司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当今互联网上最大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结果发现,运营商普遍认为的 “杀手级”应用不是视频,而是VoIP。理由是视频类业务的用户最多能达到宽带用户的20%~25%,而大部分宽带用户(超过2/3)都将使用VoIP。

目前,关于VoIP普遍的看法是: 技术成熟、标准统一、语音质量良好,并有大部分传统电信运营商参与VoIP业务的提供,VoIP步入了市场稳步发展阶段。但它也并非已经尽善尽美,比如,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供电问题等等还有待验证。但这一切已经不成为VoIP发展的障碍。

NGN时代来临

在大型电信运营商市场,VoIP一般被称为软交换或者NGN。2006年,全球范围内软交换/NGN继续着取代传统电话的趋势。有预测称,未来十年中,全球范围所有商业用户都将抛弃传统的固定电话,转而投向使用更方便、收费更低廉的网络电话服务,这意味着全球数以亿计的电话用户将改变传统的呼叫模式。在中国,2004年VoIP长途通话分钟数就已经超过固定和移动长途通话的总和,2006年中国电信继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之后,长途固定电话网全网采用软交换/NGN升级,同时宣布2007年全面停止PSTN电路交换机的扩容。NGN的时代已经来临。

但VoIP绝不只是取代传统电话这样的简单业务,VoIP永远给我们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廉价的长途、即时通信、P2P、H.323、SIP、软交换、统一通信/融合通信……所有这些都充满了竞争活力。

发展中的产业布局

VoIP的产业布局仍然处于发展中。强者仍强: 以思科为代表的厂商打出统一通信的大旗,以Avaya为代表的厂商则力推融合通信,二者异曲同工。2006年,大公司的VoIP产业布局继续深入: 微软发布带VoIP功能的Office组件测试版,与北电结成“创新通信联盟”,以加快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向统一通信的转型; 北电抛弃3G,专攻融合通信和WiMax;市面上一种可将普通电话转换成Skype电话的电脑主板宣布问世,不知未来是否VoIP将成为个人电脑的标准配置。通信、IT巨头纷纷投身VoIP和统一通信大潮,VoIP促成了通信与IT的融合。

在VoIP产业中,中国企业大有作为。在全球NGN设备市场中,有咨询数据显示华为占有率全球第一,中兴则称其NGN全球覆盖用户突破1亿,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除了行业领袖,VoIP设备市场更是造就了一批中国新锐先锋企业。国际市场除了CISCO、Avaya等继续占据高端市场外,IP电话、小网关、USB手柄……大量的VoIP终端产品标识着“Made In China”,目前还开始出现中国企业提供的中继网关、IP PBX等更高级的产品。而国内的VoIP市场,无论运营商的NGN、虚拟运营商的VoIP,还是企业、行业市场的软交换,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的天下。但这个市场,很少企业能活得轻松,技术的进步是如此地快,产品形式和热点不断变化,不是创造性的产品,很容易遭遇白热化的价格战; 而要创新,除了技术,还有市场接受的问题以及商业模式的问题。

期待中的政策监管

说到VoIP,不能不提到政策管制。在全球VoIP管制政策日趋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继开展VoIP试点,在2005年10月信产部508号文确定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合法VoIP运营身份之后,再没有正式的官方新政策发布,VoIP继续被定义为基础电信业务,其他所有新兴运营商,依然继续着其灰色的身份。2006年,由新兴运营商一手推动起来、盛极一时的话吧,增长速度放缓,因此,一批弱小的虚拟运营商开始倒下。但大浪淘沙,一大批企业开始扩展业务向企业接入、行业应用发展,有的转型到增值业务提供,有些则和基础电信运营商建立了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他们中间也逐渐出现少数实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伴随着VoIP,关于商业模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4.生物识别:未来安全之星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生物特征识别也不例外。如何在提高身份识别可靠性的同时保护好个人隐私,将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在需求的带动下,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和开发都很火。生物特征识别是一个交叉学科,采集装置设计涉及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 识别算法涉及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信号分析、认知科学等领域。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存在着大量有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近年来随着生物特征传感器的成本持续下滑和免费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大量共享,从事生物特征识别研究的入门门槛越来越低,相关研究人员几乎遍布全球每个高校和科研院所。

研究开发白热化

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水平已经进入商业应用阶段,例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掌形识别等领域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和应用。在良好的市场前景刺激下,现在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目标普遍比较实际,瞄准的研究问题大都是产品应用中的核心问题,目标都是提高生物识别系统的综合性能,例如精度、速度、鲁棒性等实用指标。

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热情是很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863 计划都将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一个重要的资助领域。2006年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公共安全重点领域以及前沿信息技术的部署时,都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我国从2000年开始连续组织了6届生物特征识别研讨会,参与规模超过了1000人次。并且在2004年和2005年我国都组织了生物识别算法竞赛,内容涉及人脸、指纹、虹膜和掌纹等。

标准制定国际化

生物识别系统的应用规模可能是以城市、国家或者世界为单位的,而生物识别产品的供应商却数不胜数。要保证这些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保护消费者的现有投资、便利产品的升级和维护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并且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是对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会引发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隐私、伦理、法律等,各国的司法部门也在跟踪生物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用于指导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可喜的是,生物特征识别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国际上已经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定生物特征识别的相关标准,一些发达国家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制定生物识别标准。

特征融合普遍化

任何单一的生物特征都有自己的应用范围,这是由生物特征的惟一性和稳定性决定的,如部分人的指纹特征很难提取,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光照变化人脸图像会发生变化等等; 每个生物特征的识别准确率也各不相同。所以取长补短、融合多种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是近几年来的研究与应用热点,被称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最具挑战意义的工作之一。

除了融合不同的生物特征(Inter-modality Biometrics Fusion),例如人脸和指纹,对同一种生物信息的不同特征进行融合(Intra-modality Biometrics Fusion)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融合人脸的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融合指纹的细节点特征和图像相关特征。现在的生物特征融合比较热门的方向包括融合2D/3D 人脸特征、手形/掌纹特征、人脸/指纹特征等。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生物特征识别也不例外。如何在提高身份识别可靠性的同时保护好个人隐私将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除了在技术上考虑使用信息安全、图像处理的相关方法外,在政策和法律上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护合法公民的人身自由和隐私。(文/孙哲南 谭铁牛)

 
5.RFID: 开环应用需加速

尽管RFID技术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其应用是局限在某一封闭市场内,这样还是严重地阻碍了其市场规模的扩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RFID技术和应用上还只是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超高频应用方面基础薄弱、应用分散和缺乏规模优势,没有掌握芯片设计制造、天线设计、封装技术及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但在最近几年我国RFID发展速度很可观,2006年是我国的RFID技术加速发展的一年。

掌握话语权

国家科技部在2005年4月启动了863计划课题“无线射频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发展战略、标准化框架、系统测试平台、读写器核心模块、双频读写器、中间件、数据集成、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三个应用领域的示范工程作了总体布局。课题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集结了国内优势设备厂商、科研院所、高校、标准化组织和企业等十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力图通过自主创新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技术体系,掌握话语权。

不但如此,2006年由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牵头联合14部委组织全国专家编制论证的《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了。白皮书研究制定了我国RFID技术战略、产业化推进战略、标准战略,对我国RFID发展将起宏观指导作用。此外,科技部也在论证将RFID技术列入十一五规划中。

近年来我国各界人士对RFID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技术却是参差不齐。具体来讲,中国RFID企业总数超过100家,产业链基本形成,但是关键技术缺乏,特别是在超高频方面。其中,各种代理或外企分支机构有40多家,占2/5左右。芯片和天线设计与制造企业总共不到10%,是中国RFID产业最薄弱环节; 系统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企业占到近50%,是中国RFID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 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企业则更少,总数不超过35家。从包括芯片、天线、标签和读写器等硬件产品来看,低高频段由于发展较早,技术成熟,产品应用广泛,企业最多,总数约占75%; 而微波频段产品应用相对较少,企业不多,只占12%; 超高频段则发展较晚,技术相对欠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所占比例也很小,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433MHz产品的企业不超过4家。

国内外应用态势

RFID技术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与其巨大的应用前景是分不开的。

目前,中国RFID应用发展仍以铁路车辆管理、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宠物跟踪管理、身份识别等非物流领域为主。物流应用方面依然只是试点,没有出现规模应用。这其中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频谱划分不能确定,标准没有确立。在物流应用方面,主要采用860MHz~960MHz,与中国电信行业所采用频段产生冲突,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次是,产业基础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

国外RFID技术的应用案例已经很多,比如交通管理、公交系统、图书馆应用、国防应用等。2004年底第二代标准(Gen2)的通过,2005年研究中RFID芯片、标签和阅读器天线价格的下降以及零售商越来越多的使用RFID等因素,使得RFID的行业应用越来越普及。在具体行业应用中,UHF物流领域方面,据LogicaCMG的RFID部主任Paul Stam de Jonge预测: 目前UHF RFID市场虽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在今后的12个月UHF RFID的应用必定会取得明显进展。此外,布什政府已经宣布,从2006年10月开始,所有美国护照都将内嵌远程RFID芯片。

2006年RFID特别是UHF物流领域中的RFID应用已经步入了成熟应用时期,我国在物流供应链方面的应用在“十一五”期间将得到加强。RFID信息通过网络在生产厂商、仓库、运输、配送中心、零售店以及消费者间互相传递,将供应链各个环节有机地链接起来,实现透明化管理,准确地调配、准确地供应。

6. 3S技术: 应用进入快车道

与前些年相比,今年3S行业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3S被认为是促进人们互相沟通的一种新媒介。可以说,空间信息产业在2006年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前些年,多数人只知道地理信息系统(GIS); 但随着产业的发展,“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称)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现在,更多人以空间信息来定义这个行业。这种变化虽然没有明显的分水岭,但是同样意义深刻,是另外一个角度下行业日渐成熟和发展的体现。

行业发展明显加快

据了解,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对空间信息产业的投入与“十五”相比将大幅增加。随着2005年地图搜索概念的兴起,2006年空间信息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关于空间信息行业的报道层出不穷,与空间信息有关的各种应用遍地开花。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产值总额约超过260亿元人民币,从事GIS及相关业务的企业已经超过上万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共有120所院校相继开设了150多个相关专业。

此外,从2006年行业内发生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4月27日,国家西部1∶5万比例尺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启动,将填补西部地区50多年的“无图空白”。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的投入与“十五”将大幅增加。

5月,电子地图提供商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获得3000万美元风险投资。10月,高德公司获得4000万美元风险投资。11月,图为先(Mapbar)也获得了近千万美元风险投资。

11月,全球最大的GIS技术和服务提供商ESRI公司在北京举办“第七届Arc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共有超过4000人参会,创下了行业会议规模的最高记录。

11月底,第九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众多汽车厂商以及导航电子地图提供商纷纷展出了车载导航服务,媒体惊呼导航业进入“井喷时代”。

随着东城区万米网格“井盖”模式的成功,2006年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扬州等各大城市相继上马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甚至业内有人称2006年为“网格”年。

行业应用凸现几大变化

由过去的技术拉动向应用推动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应用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明显标志。

单个项目、单一部门的应用逐步向企业级和社会化应用转变。中国石油、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北京网通等大型企业也开始采用空间信息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特色应用需求。

从过去的零散型、缺乏组织而转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和统一实施。国家环保局、中国地震局、国家统计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国家重要政府部门都通过统一选型成功搭建了自己的行业应用系统。

应用领域从传统行业开始扩展到物流、烟草金融、广告等新的行业,并涌现了如城市网格化管理、安全应急等新的应用亮点。

2007年3S技术将驶入快车道,首先,电子地图市场将持续升温。随着3G应用的蓄势待发,电子地图与通信、LBS技术的结合无疑将产生爆炸式的市场增长。

其次,行业市场将更加细分和专业化。从其他行业的发展来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包办一切。企业要想获取高的附加值,就必须深入地对地理空间数据加以挖掘,才能获取高附加值的产出。

最后是大众化和社会化。与几年前大家普遍认为GIS是一项高深的专业技术不同,地理空间信息传播机制的社会化将是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全球每一个角落的用户都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拿出来发布,与更多的用户进行数据共享。这时,用户既是空间信息的消费者,同样也是生产者。
 
7.SOA: 何时超越EAI

今天的SOA应用绝大多数还是面向过去(即对已有系统进行整合),而不是真正面向未来(即构建全新的系统),而后者才最能体现SOA价值。

SOA(面向服务架构),这个10年前由Gartner提出的概念,正如日中天。看看这些预测: IDC认为2007年包括软件、服务和硬件在内的SOA市场将达到210亿美元; Gartner认为到2008年,将有60%的商业公司在进行商业IT建设时会转向SOA。

不能只炒概念

再看看软件公司的动作: SAP两年前就开始把产品迁移到SOA平台上,BEA也在两年前就推出了自己的SOA产品,Oracle正在全力开发它的下一代SOA产品Fusion,HP加紧了建立SOA体验中心的步伐,IBM这个SOA最大的支持者更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SOA运动中,不遗余力地推动着SOA的普及,相信很少有人会怀疑SOA一片光明的前途。然而,从SOA市场来看,软件公司所企盼的那种爆炸性增长并没有出现。

如果分析一下SOA应用案例,可以发现现在的SOA应用绝大多数还是以面向过去(即对已有系统进行整合),而不是真正面向未来(即构建全新的系统)。即通过SOA解决传统的数据或者信息整合问题这个需求还是占第一位,其次的需求是企业应用或应用服务的整合,大体属于传统EAI的范畴,而目前较少有涉及复杂的服务编排、服务流程自动化等应用需求,这方面的需求还需要软件商们进一步开发。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SOA还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有关,SOA相关的标准、规范都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用户对其安全性也还有质疑;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在于SOA不管从理念还是实现方法上都与传统的思路都有很大不同,用户接受有一个过程,相关的人才准备也需要时间; 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其整体软件架构层次的变革一向比较慎重,不太可能轻易接受一种没有广泛普及的技术,这又进一步导致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反过来又影响了用户的采购信心。

目前SOA距离真正普及还有距离,但这并不表示过去一年来SOA的应用没有亮点,ESB市场的繁荣就是一个让软件厂商们高兴的事情,很多SOA供应商甚至将SOA 战略的核心调整为企业服务总线 (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 。

ESB带来憧憬

实际上,与SOA一样,ESB也由来已久。其概念来源于传统的集成代理程序模式,而且与集成代理程序在功能方面的目标也大体相同,都是用容易更改的松散耦合连接来替代紧密耦合的点对点应用程序接口。不过,ESB 功能更为强大,这是因为它们以标准(Web 服务及其他标准)为依据,摆脱了传统 EAI 产品的星形拓扑。而之所以受到SOA厂商们的重视,是因为ESB以增量式部署SOA为口号,强调以一种低廉的、基于标准的Web服务编排工具,并在此之上构建健壮的SOA。由于ESB正好能满足很多企业的CIO要集成现有多个孤立的应用系统这一实际需求,又高举着SOA这杆大旗,所以受到用户与软件厂商双方的欢迎。

但也有人认为ESB只是改头换面的EAI而已,他们认为ESB有悖于SOA的开放性。近期的美国《Infoworld》杂志报道,伯顿集团的分析师Anne Thomas Manes提出质疑,她说: “EAI与SOA截然不同。EAI是为了连接各自独立的业务流程; 而SOA是为了分解业务流程。”她对使用ESB配置服务、甚至把细粒度服务编制成可广泛访问的粗粒度服务没有疑问,但抨击了总线作为传送所有服务的网关这一概念,尤其当ESB消息的来回传送带来额外开销时,她更是觉得不能接受。

不过,从整个SOA的长远发展来看,ESB是不是真正的SOA也许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正是ESB的成熟让SOA有了一个可以落地的依托,能给用户一个看得到的SOA,能够让SOA的理念随着ESB得到传播,这无疑对于SOA市场的培育是十分有利的。

8.WiMAX: 通信业的催化剂

WiMAX技术的发展促进了ITU(国际电信联盟)对B3G/4G通信规格的提升。在感受到WiMAX的竞争压力以后,传统通信阵营明显加快了对E3G甚至4G的定义和推进进程。

2006年,WiMAX(802.16)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生态环境方面还都处于准备阶段。美国Sprint公司宣布将在未来2~3年内部署以WiMAX为基础的覆盖全美国的大型4G网络,这应该是WiMAX几年来厚积薄发的合理收获。

目前全球通信业也开始走向无线化、宽带化和IP化。这决定了未来传统意义上的通信技术也必将与WiMAX的目标趋同,甚至两者的底层核心技术也如出一辙,曾经被打入冷宫的OFDM技术也重焕青春。

尽管还不够完善,但正是因为WiMAX技术的发展促进了ITU(国际电信联盟)对B3G/4G(Beyond 3G,后3G)通信规格的提升。在感受到WiMAX的竞争压力以后,传统通信阵营明显加快了对E3G(介于3G和B3G之间)甚至4G的定义和推进进程。如以OFDM技术为核心的E3G就将矛头直指WiMAX,自2004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仅半年就完成了需求(Requirement)的制定,并计划在 2007年中完成标准制定,预计2009年即可商用。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WiMAX也将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且后来者在规格上也比WiMAX有过之而无不及。值得关注的是ITU内的ITU-R(无线电通信部门)规定了IMT-2000后续规格的标准IMT-Advanced,将其定义为在高速移动过程中传输速度达到100Mbit/s,低速移动过程中可达到1Gbit/s。目前WiMAX的后续增强型技术802.16m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作为被IMT-Advanced接纳的一个规格提案。

同时,一些实力强大的运营商已经联合起来,其实力和决心不可小觑。今年7月,荷兰 KPN 移动公司、法国Orange公司、美国手机服务提供商Sprint Nextel公司、德国T-Mobile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移动服务提供商英国沃达丰集团组建了一个名为“ 下一代移动网络”(NGMN,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的组织,目前中国移动也已经加入了该组织。NGMN组织是以运营商为主导,目标是研究可在2010年~2020年商用的下一代移动网络的需求,对未来宽带移动网络的系统性能目标、功能要求和演进方式,甚至为相关标准化组织、设备制造商开展下一代移动网络的标准化和产品开发提供统一明确的指导。

如果仅从阵营实力上来讲,WiMAX阵营和3G通信厂商的强弱差异目前还是比较分明。尽管有北电和摩托罗拉等传统意义上的“通信”厂商的倒戈,但应该看到失意者未必一定能够成为新的得意者,即使是在WiMAX庞大的支持阵营中也不乏“别有用心”者。因此WiMAX推进还面临着很大的变数:如果作为全覆盖网络,无论从网络架构还是漫游与计费等方面WiMAX与蜂窝网络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用户使用需求的理解、频谱的统一分配、政府的管制政策、运营商的竞合发展,还有WiMAX自身发展的进程等等因素都将影响到最终竞争格局。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3G与WiMAX的定位尽管有重合,但互补性更强。由于目前在商用准备上,WiMAX的发展速度要快于E3G,因此其发展甚至存活的很大机会来源于在这一阶段的表现。否则一旦错过了黄金发展期,也很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同化掉。

不过无论是哪种技术取得主导地位,从2010年开始的下一个年代将是通信技术和服务大发展的时代。WiMAX作为撬动无线通信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注定要被写入史册。

9.开源: 大势所趋

“开源”思想及其开发模式已经渗透到了软件产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它正悄然地影响着软件产业的走向及其运作方式。

2006年对于软件产业界来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他见证了“开源”思想和模式给软件产业界带来的巨大影响。自20年前,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创办了GNU工程,到雷蒙德从概念和理论上清除了“开源”和“商业”之间的障碍,使人们明白“开源软件”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商业软件”同样也可以选择“开源”,直到今天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源操作系统Solaris 10的发布以及最近的微软宣布与Novell结盟,主动向“开源”抛出了橄榄枝,种种这些,都向从事软件行业的人们说明了一个问题: 软件产业“开源”化已成大势所趋。

产业链慢慢形成

目前全球开源软件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开源软件产业链慢慢形成,且越来越成熟,开源软件产品林林总总,已经渗透到应用的各个领域,且其质量在不断提高,可与商业软件媲美。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ERP等各种应用软件,开源软件都有与之对应,像Linux操作系统、Solaris操作系统、JBoss中间件、Mysql数据库、EnterpriseDB数据库及各种应用软件,包括: Open office办公套件、Firefox浏览器、ERP等。在满足各种应用的前提下,由于开源的力量,开源软件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以Solaris 10为例,其提供了动态跟踪技术、系统和数据可自行修复(Predictive Self Healing)、新的自动防故障文件系统——ZFS、应用程序的运行性能提升30倍等10个新的特性,在服务器应用性能上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商业软件Windows NT; 另外,VoIP提供商Vonage正在部署的开源数据库Enter-priseDB也已经可以提供和Oracle差不多的功能。并且,目前开源软件开发者们也正在积极地探讨和改进开源软件中存在的安全、XML支持等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提高其可用性。在今年8月召开的LinuxWorld China 2006大会上,IBM宣布其软硬件主流产品线对Asianux Linux正式提供全面认证支持。此前,IBM只对Novell和RedHat两家开源厂商提供全面支持。

开源思想深入人心

开源思想及其开发模式深入人心。从现在的软件开发过程来看,更多的软件开发者在开发的第一阶段就会想到有没有成熟的开源软件和相关的开源文档资料来借鉴,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软件的开发周期,并且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质量,这相对于“闭门造车”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说,红旗公司的基于Openoffice开源技术的办公套件目前的市场份额日益增大,Sourceforge上在今年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开源软件。这都得益于开源思想的大力普及和倡导。

开源产品已进入核心应用。开源软件逐渐在一些企业级应用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操作系统Linux、FreeBSD、Solaris到数据库MySQL、PosteSQL,再到能够同商业公司的专业级中间件产品WebSphere和WebLogic一争高下的JBoss,所有这些开源软件都不断地进入企业、银行、电信、政府等不同级别的应用中。开源软件的应用已从最初支持开源的政府部门扩展到了银行、电信等大型企业,再到其他各行业。在实际应用中,其发展趋势是从开始的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严重对立到现在的趋于融合,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共同支撑着企业的系统运营。开源产品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包括政府、电信、邮政等,类别包括开源ERP、CRM、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比如,在今年,中国邮政全行业开源信息系统整体基于红旗Linux构建,实现了生产作业的高效运行,新的邮政产品如邮政储蓄、国际速递等,很快得以推出,传统的期刊、邮票等业务也焕发了青春。

“开源”思想及其开发模式已经渗透到了软件产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它正悄然地影响着软件产业的走向及其运作方式,可以说,软件产业的“开源”化已是大势所趋。

10.AJAX: 陈酒飘香

AJAX的成功印证了人们对用户体验型的富客户端技术的认可,它代表着Web开发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AJAX这个与希腊史诗中英雄同名的网络开发技术,无疑是2006年汹涌的Web2.0浪潮中谈论最多的技术术语之一。它以良好的Web体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并得到了广大用户及技术开发人员的认可与赞许。

Web新体验

作为一种新型的Web开发技术AJAX的本质在于其异步特性,在使用AJAX应用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用户不用等待服务器端响应的时间,并且可以有效减少Web客户端在下载信息时需要再次连接服务器的次数,减小了网络的流量,提高网络交互的速度。并且它让用户在使用Web应用程序时具有和桌面应用程序相似的感觉,带给用户超酷的Web体验,这也正是AJAX的机遇所在。AJAX技术的存在,重写了Web应用的规则,使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也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可以说AJAX是一种时刻想着用户的Web开发技术,这一技术在2006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JAX应用产品的极大丰富、开发框架的不断完善以及各方对AJAX表现出来的高度关注。

说到AJAX技术,就不得不提到Google公司,正是Google Maps、Gmail、Google Suggest等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应用将AJAX技术推到了风头浪尖,2006年Google又推出了基于AJAX的新一代软件在线Office产品Docs&Spreadsheets等,在某种程度上,它挑战了传统的桌面应用程序,挑战了微软的Office系列软件产品,它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数据和电脑软件迟早会从桌面转移到互联网。当然,微软、Yahoo等公司也不甘落后,前者将MSN等多个Web部门进行整合,推出了Live.com服务,用于与Google进行对抗,而后者利用AJAX技术推出了全新的邮件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邮件的拖拽、键盘快捷键等类似于桌面应用的良好体验。

产业链齐动员

在国内,AJAX技术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或大或小的网站都采用了AJAX技术来改进自己的网站,改善用户体验,而几大门户网站则更是将AJAX应用推向了高潮,撞击着人们的眼球。网易较早地推出了完全基于AJAX的邮箱系统,清爽的外观与AJAX技术的紧密结合所带给用户的良好体验令人耳目一新,而后网易又推出了基于AJAX的博客系统,甚至对其沿用了多年的门户首页也进行了改版,同样也采用了AJAX技术; 搜狐的博客系统也是完全基于AJAX技术构建起来的; 新浪的博客系统及门户首页的局部也采用了AJAX技术,而其他一些新兴起来的网站更是将AJAX技术作为了首选,以期在Web2.0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AJAX的魅力势不可挡。

2006年年初,由IBM公司、甲骨文公司、雅虎、BEA公司、红帽公司、Novell公司等业界领先的公司联合组成了OpenAJAX联盟,负责AJAX的发展与推广,致力于为AJAX开发建造先进强大的开发工具,IBM发布了AJAX Toolkit Framework,为Eclipse提供AJAX支持,使Eclipse用户编写、开发、调试AJAX程序; Tibco、Iconix等重量级工具厂商也表示了对AJAX的关注,在其产品中加入对AJAX支持; Sun也在其Java产品中加入了对AJAX的支持,同时还加入了OpenAJAX联盟及Dojo基金会,推动AJAX技术的发展。

而在AJAX框架方面,Google发布了Google Web Tookit框架,通过它用户可以构建与Google Maps、Gmail类似的Web应用; 微软开发了自己的AJAX框架Altas; DWR(Direct Web Remoting)框架、Ruby on Rails等基于服务器端的框架使AJAX的开发变得更加简单; Dojo、Rico等基于客户端的框架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与广泛使用,而这一切无疑成为推动AJAX向前发展的最有力武器。

AJAX的成功印证了人们对用户体验型的富客户端技术的认可,代表着Web开发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而AJAX技术也逐渐从一种特别的技能变成开发人员必备的一门技能,深入人心,AJAX的出色表现使其毫无悬念地成为今年的明星。如果非要把AJAX技术比做新瓶装老酒的话,那么经过2006的洗礼,它已经散发出了令人迷醉的醇香,祝福它愈久愈浓。

文章来源:计世网

责编:李华星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推荐博客
创新平台技术,助力政企私有云..

创新平台技术,助力政企私有云建设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 奉继承 博士第16届软博会高峰论坛,2012.05.31……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