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的BPO “中国制造”不可能被丢弃,但“世界办公室”的机会也不能被忽视,因为它很有可能对中国下一个10年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00多年前,当时大量的企业被新市场的远大前景所吸引而向海外拓展,这个阶段的全球化主要是市场的全球化。其后随着投资和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和市场全球化发展到极致,第二波浪潮在过去50年一直持续不断,跨国性的大企业纷纷在低薪资国家建立制造性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蓝领职位转移。上一个10年来,中国成为了这种转移的主要受益者。 而现在的第三波全球化浪潮则凭借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职位转移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可以看到服务业正在发生着跟制造业相同的变化——由成本高的地方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地区。那么中国在下一个10年能否从中获得类似“中国制造”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在这种白领职务转移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涉及服务性岗位及后台职能的BPO离岸外包业务的职位,比如企业把涉及数据输入、交易处理、实时客户支持、调研服务和分析等需要中低技能的业务外包出去,把这些偏向后勤和服务性的工作在更低成本的国家运作并且通过网络把其整合到自己的经营链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办公室”。 而另一层则是需要相对高技能的职位,包括定制软件开发(IT外包)、开发设计、医药研究等。这类职位转移表现为大批开发及研究性机构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比如美国将软件定制开发外包到印度,或者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药品测试工作。即所谓的“世界研发中心”。 两者都属于白领职位转移,但是后者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显然,目前把BPO离岸外包业务作为中国把握第三波全球化的切入点看上去更加合理也更加现实。 尽管中国争夺“世界办公室”的底牌仍与10年前一样,主要依靠的还是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但和上一轮制造业浪潮的推进不同,这一次的最终结果有可能帮助中国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谋求更高一级的位置。因为“世界办公室”区别于制造业转移的关键在于,BPO是涉及企业核心流程业务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这对于提升整个中国企业群体的运营和管理能力都大有好处。 如果说过去我们从制造业兴起中学会了大规模制造的发展方式。那么将来,我们也完全有可能从ITES/BPO业务的实践中,逐渐学会全球主流企业商务运作的思维和方式。这是对一直试图融入全球化体系的中国企业是一个最好的学校。离岸服务外包并不是没有可能最终训练出一批具体商务运作人才,从而反哺中国自己的企业。 而对于中国经济来说,BPO外包活动可以算作一种商业价值链的向上推移。这种向上推移的关键意义是保持了中国的人力资本优势——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时候劳动力附加价值的上升,将可以保证中国的竞争优势,保证自己以人力资源作为催化剂在整个世界的链条中依旧处在关键位置。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在6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一再强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不仅是一个产业的问题,它其实是转变大连目前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贸易条件的一件大事。”其实,这句话中的“大连”换成对“整个中国”也未尝不是如此。 谁也不能否认这股世界性的白领职位的大规模转移会引发新的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种调整之中,10年之后,中国能否还是获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