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即服务的三重境界SaaS服务其实是将原本贴心的服务更加产品化而已,它只能在一些通用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涉及到企业业务的核心的服务,由软件公司提供的SaaS是无法满足的。 软件与生俱来就是一种独特的服务。我们见到的许多商业软件,其实是省略了针对企业的细密咨询活动的服务。SaaS服务其实是将原本贴心的服务更加产品化而已,它只能在一些通用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涉及到企业业务的核心的服务,由软件公司提供的SaaS是无法满足的。 那么,未来,或者说从现在开始,软件这样的服务,到底会有哪些趋势?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对软件公司而言,或者是对于用户而言,它到底有什么样的变化? 软件须通透业务逻辑 任何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都缘于初始的一个朴素理念,或者说是想法、概念。要兑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通道来帮助,这个通道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面对的是大量的资源与能力的集合,包括许多不可控的东西。不管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必须保证闭环的现金流出现,否则只是学术模式或社会模式。 要实现闭环的现金流,就需要一个逻辑对业务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业务逻辑。事实上这个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是与商业模式对立的问题,通常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业务流程或者说是业务过程又是保证业务逻辑的,由于业务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资源、能力与需求的冲突,我们通常只顾及流程层面而经常忘记逻辑方面是否得到了进化。 随着业务的开展,这种商业模式所决定的业务逻辑被人所认识,然而这样的认识通常又是不知觉的,但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软件产品如果能在这个方面经受住检查,就可以说明它是通透了企业的业务逻辑,这样在实际的软件服务过程中,用户所提出的新需求,就离开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心”,在结构上就一定是一些有限的问题。当然这需要软件的构架支持这样的设计。 而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企业的业务运营操作系统。在结构上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是,它是数字信息与模拟信息并存的。软件本来是一个刚性的东西,因为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做事情的,但是它不能为企业发挥人们所期望的效用,而显示出它的“软”与“弱”,在本质上,是因为相对企业的业务运营实际来说,那是非常的不匹配。 这些匹配往往包含三个方面,软件是否与企业的业务逻辑匹配?软件的业务操作细节是否与企业价值活动的管理精度匹配?软件的架构是否与企业的业务发展匹配,即是否能够面向未来。这几个方面,通常是不容易同步达到的,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会通过二次开发及升级之类的手段来满足。即便如此,在需求满足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上,用户还是相当不满意的。 软件要与用户需求同呼吸 我们听过太多的软件项目失败、软件项目的烂尾、软件项目的不满意。究其根本乃是软件的服务跟不上用户的需求,任何一款软件在设计阶段一定是以可以认知的“完美”为目标的,没有一家软件公司会有意做有毛病的产品面对用户的需求。 软件太“软”,确实是因为服务太软,不是软件公司不愿意提供服务,而是经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软件就是服务,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用户得到最有效的服务? 软件是典型的管理支持产业,它受独特的商业逻辑所支配。事实上,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已经在享受“深度支持”,这就是他们周围的各种智囊团(内部和外部的智囊团),但是,这种“支持”的成本太高了,只有少数企业的少数人才能够享用。将“深度支持”这一“贵族”产品“平民化”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支持成本。 而降低成本的方式方法就是“基础工作统一化”—各专家型支持企业将管理方法提炼,成为一些“共享模式”、“共享模型”、“共享标准”,及“模式”、“模型”、“标准”等管理“积木”适应各自企业的搭建方式。这样,管理者就可以在“非专家”型顾问的协助下设计自己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平台软件的完善和推广将很快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像使用个人电脑一样在信息系统平台中设计个性化的管理系统)。 在这个支持系统中,每一个“模式”、“模型”、“标准”都带有“出生证”,都能找到它发明人、改进者和其他具有使用经验的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得到他们最专业的帮助。除了畅通的“知识供应链”之外,支持系统中还有基于新一代供应链管理软件的“物质供应链”,可以实现支持网络各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增强信息交流的实时性,创造共享信息库,并用“站台程序”合并各网络成员企业“重复性”的职能,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真正的跨企业的无缝合作。 大型的软件公司是完全有能力构造这样的系统的,我们高兴的看到,国内的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开始着手通过社区以及合作伙伴论坛之类的方式提供这样的支持了。 责编:lucy.mu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专家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