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夏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本文关键字: 审计 最近,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宁夏审计厅副厅长陈霭琛率领有关人员到深圳、江苏、浙江和上海审计机关就绩效、环境、社保、政府投资审计等进行学习调研。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宁夏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现状的再审视和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思路。 一、当前宁夏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与差距环境审计,也称为环境、健康和安全审计,是审计学科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开拓的一个审计新领域,是国家环境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计;二是对环境法规体系和环保政策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审计;三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计;四是对相关单位遵循环境管理法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审计。因此,环境审计是以绩效审计为基础的专业审计,环境审计实质是绩效审计模式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具体运用,其发展依赖于绩效审计的发展,可以说,没有绩效审计做基础,就不可能有环境审计的发展。所以,环境审计也可以称为环境绩效审计。 近年来,宁夏审计厅在对林业、环保等专项资金审计中,引入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探索环境绩效审计的路子,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与发达地区审计机关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相比,这种探索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总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和外部环境的制约,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代表着现代审计发展的主潮流,是未来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的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仍满足于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层面,审计方式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仍然将“追缴收入和罚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还有的地方对绩效审计抱有神秘感,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 ----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投入工作量比重过大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反腐败仍是审计机关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会计资料虚假、违纪、违法现象难以有效遏制,政府和公众对真实性,合法性的需求仍十分强烈,这一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审计人员限于自身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审计工作往往着眼于微观,立足于宏观的不多,审计成本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因此,现阶段仍是在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下开展的环境审计。 ----外部审计环境的影响。与绩效审计有关的审计环境因素包括:1.公共行政管理体制;2.公共财政体制;3.公众对审计的要求。目前我国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正处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过程。绩效审计的发展依赖于政府和公众的绩效意识,没有立法机构和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行政部门又缺乏绩效意识的情况下,绩效审计就很难普遍推行。 ----现行审计体制的挑战。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属于行政审计,对基层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该体制对基层审计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但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已凸现其弊端。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要求更高,绩效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在现行的审计体制下,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势必会产生严重挑战,能否客观公允地进行审计评价值得考问。 从以上情况看,宁夏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开展范围小,层次低,不能适应审计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环境审计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依赖于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进。 反观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已经从审计理念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审计理念方面,提出绩效审计要实现五个转变,即:从面向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执法型审计,向面向成果使用者的服务性审计转变;从以查处问题为目标的审计,向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宏观层面问题的建设性审计转变;从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向关注制度效率、政府管理效能、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用转变;从追求项目数量、查处问题金额的微观数量型审计,向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效性审计转变;从传统审计管理模式,向有利于绩效审计发展的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转变。在审计模式方面,主要包括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政策评价审计、民生民本审计、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调查等五种绩效审计模式,在现有体制的框架内,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在此基础上的环境审计也有了长足发展。深圳市审计局将环境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红树林湿地保护、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与运营、灯光环境管理、污水处理等审计,促使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上海市审计局走“大环保”审计路子,以财政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调查等为载体,积极开展环境审计,评价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宏观政策落实情况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积极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审计业务管理方式存在差距,缺乏创新和协调。 ----审计计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制约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做审计计划时,往往只是根据上级指示安排审计项目,全面审计当头,难以根据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要求合理地考虑自身力量,对审计项目及其所涉及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去突出绩效性。同时,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一个市、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往往只有十几人、几个人,而开展的审计项目多达几十个。过多的审计项目使得审计人员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尚且不能应付,何谈有精力,有时间来关注绩效性。而一个好的环境绩效审计项目,往往要做大量的审计调查、评估、论证和分析工作,现行的审计计划管理体系和审计力量,都很难满足这种要求。 ----审计信息难以共享,审计资源难以整合。受制于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业务管理方式,一方面,存在审计信息不能共享,审计力量不足,环境绩效审计难以有效实施的情况;另一方面,多头审计、重复审计十分突出,审计信息、审计结果不能共享,审计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比如,同一笔林业生态专项资金,不仅可能会被同一个审计机关的农业、财政、经济责任等不同业务部门审计过,同时也会被市级审计机关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这种多头、重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往往是就账论账,查出些表面的皮毛了事,谁都审计过,但谁也说不清楚,很难全面、系统的把握总体情况,更何谈揭示绩效的问题。 ----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仍是空白。评价功能是环境绩效审计的突出特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有科学的审计评价标准来评价被审事项的综合绩效。由于国外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难以统一、规范绩效审计评价模式。由于处于无标准的审计状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又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而定性指标有时难以保证公平。很容易出现做了大量的审计调查、取证工作之后,由于评价体系、方法的空白,难以形成统一、准确、有权威性的评价,甚至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审计结果被歪曲的情况。审计人员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同时也受到打击,环境绩效审计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审计作业流程不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现阶段从审计选项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处理的作业流程,是基于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很难与以绩效评价为目标的绩效审计模式相适应。往往因为必须与审计规范相适应,而不得不放弃绩效审计的内容。比如,现行的审计日记、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评价方法关注程序性的问题多,关注绩效问题的少,与绩效审计的要求距离较大,绩效审计项目很难完全按照5号令、6号令的要求去做。 ----绩效审计结果运用的平台尚未搭建。绩效审计的根本特性是服务。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权力部门管理使用公共资源,公共资金的效益性。而如果成果得不到运用,绩效审计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意义。从目前我区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看,一是审计结果公告难,很难做到审计结果及时向公众公开;二是审计整改难,绩效审计整改的核心是通过绩效情况的揭示来落实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缺陷和管理责任,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绩效审计结果运用平台,因此,很难落实管理责任;三是审计业务考核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目标为标准,很容易导致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不出“业绩”,只想简单应付了事。更不用说,以绩效审计为基础的环境绩效审计了,这种情况必然影响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反观发达地区审计机关,在选项方面,已经建立了绩效审计项目库,实行滚动式管理,逐年更新,主要从促进民生和科学发展的角度选择项目,并提出多个备选项目,最后通过项目论证会确定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项目一般放在下半年实施,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在评价标准方面,采用指导性标准、技术性标准、经济性标准等进行评价,对一些特殊项目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敢于由审计人员自行设计评价指标,经被审计单位认可后作为评价标准;在审计报告方面,绩效审计项目一般只出具报告,不下审计决定;报告的评价部分,多采取图表、实物照片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般不引用法律法规对问题进行定性,只用写实性文字陈述,报告内容简洁、明了、通俗,可读性强;在结果公开方面,所有绩效审计报告及整改情况在互联网全文公开发布,并印发单行本发布相关部门,适应公众对审计报告的知情权。比如,深圳市绩效审计项目已经占到全部审计项目的60%以上,绩效审计的报告简明扼要,只列示反映问题,没有处理处罚内容,并且全文向社会公告;在整改方面,建立了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以审计、监察机关为主体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由审计部门负责审计结果整改跟踪和整改成效评估,监察部门负责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责任调查和追究。在审计考核方面,建立了一套与绩效审计模式想适应的审计考核体系,为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审计方式方法上存在差距,技术含量低。 环境绩效审计在宁夏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突破财务审计的思维框架,审计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原有的财务收支审计思维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已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绩效审计需求。 我们开展的退耕还林资金、林业专项资金审计,虽然资金性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名曰绩效审计,但审计方式还是从资金到资金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主要关注资金使用效益,较少关注业务管理问题和政策执行情况。审计人员的主要精力仍较多地放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上,看账本的时间多、调查研究的时间少,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微观定量审计多,宏观定性与微观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少,没有突出环境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特点。 今年开展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注重了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进行评价,但在对环境法规体系、环保政策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审计仍缺乏应有的关注。环境绩效审计较多集中在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管理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缺乏深度。审计手段落后,事后审计居多,审计人员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数量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等绩效审计方法和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很低。 反观发达地区的环境绩效审计已较为成熟,大量采用经济活动分析、数量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等绩效审计方法和计算机审计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专家咨询、社会问卷、访谈、网上调查、实地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审计调查,收集证据方式不仅有书面证据,还大量采用GPS、水质采样仪、摄影、摄像等手段采集证据,为客观中肯地做出绩效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审计厅开展了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并出版了关于环境审计的专著;在环境审计中,邀请被审计单位内审人员参与,解决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审计效率;审计时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检测,提高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说服力,如,在空气二氧化硫、百万农户用水净化项目等审计中,使用空气检测仪等专业工具进行检测,为评价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江苏审计厅在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将环境审计重点放在泛太湖流域生态建设项目上,围绕太湖治理阶段性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并邀请有关专家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审计。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准备不足,审计人员能力上存在差距,进取心和学习能力不强。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准备不足。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尚处于萌芽阶段,还很不成熟。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如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范围、标准、方法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环境绩效审计还没有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审计指南。而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开展这项工作的困难很大。 ----审计人员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准备上还不能适应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要求。相当多的审计人员还缺乏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需要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学习积极性不够,仅靠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没有真正解决为什么要搞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要搞些什么、环境绩效审计怎么搞的问题。一些基层审计部门和人员还没有树立绩效审计理念,审计还停留在以往查错纠弊的财务审计层面,缺乏用联系的、系统地观点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查出违纪违规行为后既没有追根溯源去分析原因,又没有从项目完成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矛盾,查找线索,得出结论的能力,往往是既无法体现审计的深度和质量,又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达不到对被审计单位“一审二帮三促进”的目的。 ----审计人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的人员素质尚难以胜任环境绩效审计要求。环境绩效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都比较高,审计技术与方法也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之外还要通晓管理、环境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环境绩效审计还常常面对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情况,这就对审计人员深刻了解政府工作体制、判定被审单位的业绩、做出准确而有深度的判断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审计队伍中需要一批掌握管理学、环保、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工程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反观发达地区审计机关则已摒弃以单纯“查错纠弊和追缴罚没”为目标的财务收支审计理念,树立起以绩效审计为主导的全新审计理念。深圳、浙江等省市绩效审计已超过审计业务量的一半以上,绩效审计理念以深入人心,成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的自觉行动,经济活动分析、数量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等绩效审计方法成为经常使用的审计方法。随着绩效审计工作的逐步推进,在实践中加强学习交流,注重更新知识成为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如,深圳污水处理厂绩效审计项目,审计人员通过大量的审前、审计过程的学习实践,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内行,被审计单位专业人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感到惊呀。同时,发达地区审计机关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理论培训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考察学习期间,四省市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加快宁夏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思路1、深刻认识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方向,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是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核心,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开展绩效审计,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使命所决定的。尽管在我区开展绩效审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人们的思想,羁绊前进的步伐。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得已逐步健全和发展,公共财政框架也已逐步建立,人们对加强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的要求增多,对提高资金、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了解质询政府为什么花钱、怎样花钱、花钱的效率怎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开展绩效审计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开展绩效审计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二是开展绩效审计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三是开展绩效审计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因此,尽管开展绩效审计对我区审计机关而言,尚存诸多困难问题,但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全力推进这一工作。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把“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列入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据审计署向媒体公布的信息,在审计署今年统一组织的25个审计项目中,效益审计项目有18项,从工作量上看,效益审计工作量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比重在80%以上。可见无论是从发展目标上还是从实际工作安排上,绩效审计已成为现在我国国家审计的主流。绩效审计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全新审计课题,具有视野宽、范围广、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发展中仍有许多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问题亟待理论突破和实践验证。 ----突出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这些都要求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更加关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效率效果,关注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目标实现情况,关注环境与资源安全,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加大环境绩效审计力度。 刚刚发布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划分了六种专业类型的审计,其中将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审计类型予以强化。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审计服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局的具体体现。对于宁夏这样一个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省区来说,大力推进环境绩效审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要大胆创新,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创造性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 ----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区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发展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绩效审计寓于真实、合规合法审计之中、真实、合规、合法审计尚处在主导统治地位,但绩效审计呈逐步上升之势;二是各地环境绩效审计发展极不平衡,除区厅外,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尚处在摸索阶段。三是环境绩效审计的成果普遍不高,成果运用欠缺应有的平台。因此,现阶段我区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既要积极推进,加大环境绩效审计力度,又要立足本地实情,依托现有审计资源。 ----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以绩效评价为目标的绩效审计理念,根据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对生态、林业、环保等项目进行调查评估,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发展做出规划。要积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项目试点,先试点,后推开。通过试点,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逐步检验和完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要创新审计业务管理方式,鼓励创新。如在审计计划和预算安排上,要给予绩效审计更为充分地时间和经费保障。在审计作业方式、审计报告模式上,要敢于突破固有模式,创造出有利于绩效审计操作、有利于展示绩效审计成果的新的审计业务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首先,借鉴专项资金审计和发达地区环境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环境绩效审计指南,对环境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基本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环境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效益与公平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要坚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业务审计为抓手,效益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思路,突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涵生态、环保专项资金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和我区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现状决定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必须以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绩效审计为核心的模式逐步展开。生态、环保专项资金不同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其它建设工程项目,其评价指标和标准相对难以确定。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大多是体现惠农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政府投资,其效益更多是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式来体现的,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不易量化,并且需要完善的财政绩效预算支出体系做支撑,而目前审计人员难以取到足够的审计证据支撑我们发表评价意见。此外,以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综合有效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在被审计单位按项目核算,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管理。因此,环境绩效审计要坚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业务审计为抓手,效益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思路,突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涵。 要改变以往财务审计单纯查账的方法,一方面要针对生态、环保资金投入“点多、面广”,使用管理主要在基层,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且短期之内还难以根本纠正的实际,坚持把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作为审计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针对生态、环保投入政策性强,国家政策是否真正落实最终要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反映的实际,在做好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前提下,坚持以政策执行情况为切入点,以业务审计为抓手,把绩效审计的理念引入财务审计中来,把对资金的审计与对项目的追踪问效紧密结合起来,把查处违纪违规和促进项目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对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不仅查清账目,及时纠正问题,而且要提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具体建议。 要重点关注以下环节: ――立项环节着重检查立项依据的充分性、合理性,注重发现是否存在多头申报、重复投资、盲目决策的问题。立项环节是项目能否发挥效益的前提,也是效益审计评价的难点,在此环节强调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以及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的逻辑性。 ――资金分配环节注重检查资金拨付的及时性、足额性,是否存在滞留占用专项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资金到位时间晚,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贻误项目实施时机,形成损失的情况。 ――使用环节着重检查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有无改变或扩大开支范围的问题,有无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开支标准的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擅自增减建设内容等违规情况,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现象。 ――资金管理环节着重检查财政和主管部门与项目相关的管理制度、措施的健全性及其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包括财务资料的完整性、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即对有关部门财务管理进行内控测试,作为发表综合效益评价意见的辅助证明。 ――验收环节着重检查项目完成进度、项目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建成后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后续管护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即要求根据检查结果与项目建设要求进行对比,就其符合程度对项目建设形成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排污费征收环节则着重从环保部门的管理监督体系入手,发现环保部门自身征管体制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4、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实现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有机统一要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在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上做文章,从总体上把握一个地区生态、环保资金总体投入的情况,剖析典型案例,探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实现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审计内容上的结合。项目是专项资金的载体,在审计中始终要把资金和项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项目的“经济性”(即“花得少”)、“效率性”(即“花得好”)和“效果性”(即“花得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要将项目合同执行情况审计及项目资金筹集的合理合规性审计与项目投入资金的“经济性”审计结合在一起;二要将项目建设管理中资金损失浪费审计与项目管理的“效率性”审计结合在一起;三要将项目建设标准的执行情况、资产的利用情况、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审计与项目的“效果性”审计结合在一起。 ----实现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审计方式方法上的结合。一要根据立项决策、资金拨付、使用环节和后续维护的项目管理过程,将具体审计内容细化到每位审计人员,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二要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对一些分散的专项资金审计,要以资金的走向为线索,采用跟踪审计方式深入项目实施地和农户,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对资金涉及的末端有重点地进行审计调查。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除了运用好财务审计常用方法外,还要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设计出包括主管部门内控制度测评表、资金使用调查表等表格,为最后做出项目效益总体评价提供基础。 ----追根溯源,从管理机制上剖析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根源。如何把绩效审计的理念、审计成果体现出来,审计报告是关键。在充分分析产生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要把功夫用于审计的后期制作。将违纪违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改进建议等综合起来分析,用一系列的审计数据、统计数据、比例等描述,将绩效审计的内涵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要从宁夏生态环境、环保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宏观政策的调控到微观项目的执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5、要加强理论研究,注重人才培训----应跟踪国内外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审计方法,及时总结环境绩效审计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绩效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环境绩效审计打好理论基础。 ----必须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对基层审计机关而言,近期内对审计人员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是不现实,因此,应以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为目标,重点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在理论方面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更应强化统计学、计算机、法律、管理、环境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培训。要通过培训、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增强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在实践方面,要突出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熟练掌握绩效审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促进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项目时能准确把握各项目之中的异同,能够用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专业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