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片服务器的由来及发展历史刀片式服务器是一种 HAHD(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是专门为特殊应用行 业和高密度计算机环境设计的,其中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母板,类似于一个 个独立的服务器。 本文关键字: 刀片服务器 刀片服务器是根据产品外形的特点而命名的,因为刀片服务器的组成单元外形都扁而平,活像个刀片,所以产品推出之时厂家也就顺理成章的将它这样命名;我们平时所说的刀片服务器其实是指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可插装多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即刀片,其实际上是符合工业标准的板卡,其上有处理器、内存和硬盘等,并安装了操作系统,因此一个"刀片"就是一台小型服务器。), 这一张张的刀片组合起来,进行数据的互通和共享,在系统软件的协调下同步工作就可以变成高可用和高密度的新型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是一种 HAHD(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是专门为特殊应用行 业和高密度计算机环境设计的,其中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母板,类似于一个 个独立的服务器。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母板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指定的不同用户群, 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可以使用系统软件将这些母板集合成一个服务器集群。在集群模式 下,所有的母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可以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 当前市场上的刀片式服务器有两大类:一类主要为电信行业设计,接口标准和尺寸规格符合 PICMG(PCI Industria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Group)1.x 或 2.x,未来还将推出符合 PICMG 3.x 的产品,采用相同标准的不同厂商的刀片和机柜在理论上可以互相兼容;另一类 为通用计算设计,接口上可能采用了上述标准或厂商标准,但尺寸规格是厂商自定,目前属 于这一类的产品居多。刀片式服务器目前最适合群集计算和 IxP 提供互联网服务。 刀片服务器发展的三个阶段 刀片服务器发展的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刀片服务器象旋风一样席卷全球。回顾刀片式服务器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阶段来看。 1、刀片服务器第一个历史阶段(2000~2003年) 刀片服务器第一个历史阶段(2000~2003年)是以“超高的计算密集性”为核心,如RLX Technologies公司的System 324刀片服务器,可以在标准42U机箱中集成324个CPU(标准是84个CPU)。但是为了支持如此高的计算密集度,设计者不得不在单个CPU的功耗和散热问题上做出很大的让步。所以早期采用的CPU都是性能相对较弱的低功耗的处理器,如PIII和Transmeta Crusoe。所以采用低功率处理器,单个刀片服务器性能相对较低是这个时期的另一个特点。对于简单的任务实现,这是个合适的实现方法。 2、刀片服务器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2003~2006.5) 刀片服务器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IBM推出BladeCenter刀片式服务器为分水岭。这个时期的刀片服务器的主要特点是不再过分强调计算密集性,而是通过把计算密集性和单个刀片性能进行了一次权衡,在两者之中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这个方案的结果就是在合理的提高计算密度的前提下,提高单个刀片服务器的性能,使单个刀片服务器具有通用机架式服务器的性能。同时在整个系统的集成性、可靠性、管理方面大大提高。高性能、相对较低密度的刀片服务器设计将有助于在公司数据中心的主流应用中更多地采用刀片服务器。这种设计能够提供传统机架服务器所具有的个体性能和处理能力,同时具有刀片服务器的成本优势、部署优势、可服务性优势和密度优势。这种刀片服务器适合于高性能 Web 服务器、专用的应用服务器、高性能计算(HPC)机群等等。 3、刀片服务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2006.5至今) 目前处于刀片服务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多元化时代,以IBM推出BladeCentre H为标志,同期HP推出C-class,Sun推出Blade 8000 Modular System系统。这一时期的特征表现为:刀片服务器厂商增多,技术创新不断,产品定位有细分化趋势,没有统一的标准等。 在这一阶段,厂商基本上渐渐不再重视计算密度,而转向提高性能。比如电源,散热。板带宽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视。例如电源系统基本上在9KW以上,甚至SUN的电源最大可以达到18KW,刀片开始支持四路,单刀片背板带宽超过20Gb等。同时开始细分市场和应用并兼顾了第二代产品的优势。 2006年是刀片服务器升级换代跨度最大的一年,几乎各大厂商同时发布了各自新一代的产品,同时标准之争也愈演愈烈。IBM率先挑起了新一代刀片的升级风潮。在2月份,IBM推出了革命性的BladeCenter H,增加了紧凑型刀片服务器的带宽,最高可将其网络传输数据容量提高 10 倍。同时,IBM还推出了基于Cell 宽带引擎(Cell BE)的刀片计算系统,专为那些需要密集计算能力和独特性能来应对大量图形处理和数字应用的公司而设计。 6月底,DELL在PowerEdge 1855的基础上推出了PowerEdge 1955刀片服务器产品。 7月,HP发布其历时三年研发的第三代产品--BladeSystem c-class刀片服务器,主要针对企业下一代数据中心而设计,具备虚拟连接(Virtual Connect)、能量智控(Thermal Logic)和洞察管理(Insight Control)等三项创新技术。 8月,SUN推出了Blade 8000模块化系统(全球第一款no-compromise(毫无折衷,即性能卓越的)刀片平台),摆脱了一年多来没有刀片服务器的尴尬。至此,这四大巨头均完成了各自刀片产品的升级换代。 国内的浪潮和曙光也在2006年4月份推出了刀片新品。其中,浪潮推出了新一代4U12片的刀片服务器NX4120,最大的特点是“低功耗”,NX4120的整机比普通刀片服务器节省50%左右的功耗。曙光推出的第二代7U10片的刀片服务器TC1600,则以“机群系统的整合与发展”为核心设计思想,不再以追求最大密度为最终目标,而是追求系统的整体平衡性与扩展性。 来看,国外厂商在刀片服务器领域已经远远地跑在了前面,而国内绝大多数厂商的产品均是OEM自国外或台湾厂家,自主创新能力堪忧。 进入2007年,刀片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如在处理器上,除了采用Intel与AMD x86架构处理器外,Power 6、CELL、Itanium与UltraSPARC T1(Niagara)等更多高端RISC处理器进入刀片领域;4路多核高端刀片产品也纷纷问世。硬盘配置会更加灵活,用户除了可以选择配置2或4颗硬盘的产品外,还有无硬盘刀片服务器可选。另外,作为刀片服务器的扩充,刀片存储设备也开始受到关注,甚至我们可以在刀片机箱内构建SAN环境。 同时2007年也是刀片服务器走向中小企业用户的一年。我们看到,这一年中,包括IBM、HP、SUN在内的多家厂商都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用户的刀片服务器产品:SUN Blade 6000刀片模块系统(6月)、IBM BladeCenter S刀片模块系统(6月)、惠普 BladeSystem c3000机箱(9月),另外,以Intel为代表的第三股力量的出现,携宝德、浪潮、联想等本土厂商推出刀片式模块化服务器系统,进一步掀开刀片角逐SMB市场的大幕。 随着刀片的多元化发展,刀片服务器也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市场的应用。针对中小企业的刀片是一方面,另外更多的专用刀片方案也开始出现,成为聚合系统的基础服务器,并将成为私有云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正在从IT孤岛转向形成一个内部云基础架构的虚拟资源池。 责编:杨雪姣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推荐圈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