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原因,我接触了不少的企业,代表企业官方的管理者们介绍其企业时,把该企业的建章建制描述得很周全,很完善。企业现场一看,确实如此:企业规章制度在墙上挂着,安全标语在显要位置彰显着,甚至有的企业还装订成书,企业主要管理者人手一本,名义上大家都可以随时学习……,制度文书可谓是尽善尽美。
当我同企业员工接触时,有时总感觉不对劲,制度文案与员工的实际行为规范差距太大。其实,检验企业管理水平高低,企业效益的好坏等,只要接触企业员工即可,看看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就大体知晓,员工的眼神就是广告。对于制度不落实,或者根本没有起到作用的企业,我不由得想到丹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企业好比故事中的皇帝,主要管理者就是为皇帝化妆打扮的裁缝。企业中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管理者就是鼓掌的观众,只有工人心里最清楚,没有制约或者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的制度让企业“裸奔”。
能不能让“不作为”的制度不裸奔,象一件真实的皇帝新装,能管人、能管好人、能激励人呢?我认为是能做到的。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认真定位企业的发展阶段,为制度的完善留有余地。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适用不同阶段的制度,不能一蹴而就。管理层认真分析员工的素质、文化和他们对企业的认同度。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管理者本身对问题的认识和预见性有限,不能求全责备地要求员工面面俱到。如果制度建设超前了,员工又接受不了;如果制度建设跟不上,企业管理的安全漏洞又太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制定制度的管理者们应该先为企业摸摸“脉相”而定。
其次,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制度的执行力以及身先士卒地遵守制度。主要管理者应该垂范于员工,作好表率、示范。比如,有家粉体加工的车间工人,上班要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等。而主要管理者就是不穿工作服,进车间就是不戴安全帽,只要客人来时才戴。或许企业领导们没有注意此细节,或者因为自己就是制度的制定者,条件可以放宽,可是,不要忘记了自己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守护者。领导的一言一行既是对制度的尊敬,也是对他所领导的企业的尊敬。
其三、制定相关制度的人要对该行业有基本的熟悉度,或者有懂行的相关人士参与制定,并加大培训力度,让员工发自内心去遵守。其实,企业的建章建制是一个破费心血的工作,既要保持制度的刚性、适用性,又要注意适度的灵活性。正如词汇的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如何让制度达到统一,否者制度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会很多,要对企业相关人员有约束力。我看许多企业把制度的制定当成儿戏,在网络上一搜索、东家制度一抄写,西家制度一借鉴,短时间搞定。我看这是在生吞活剥与本企业不相干的制度。制度的制定应该集中大家的智慧,适当时应该要求专业人士参与才行。
制度制定好了,相关部门还得解释、宣传、培训。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员工代表参观先进企业的管理,或者要求先进企业人士前来代为培训。总之,让员工从内心接受制度,并认真去执行。
其四、建立制度的定期完善机制和建立制度的奖惩配套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度也会不断完善。具体使用中,制度执行时会有漏洞,企业相关部门必须记录发生歧义、操作性不强之处,或者定期以提案方式向员工征集,便于定期修改和完善。在未完善之前,灵活性中维护制度的刚性。国家相关法律就有修正之时,何况企业的制度呢?
企业制度还应有相关的可操作性和奖惩制度。没有奖惩制度配套的制度在执行力上会大打折扣,并且奖惩一定要兑现,不能让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变成一纸空文。
最后,制度执行者注意不能越权办事,充分考虑制度制定的前瞻性。我看见一些主要企业管理者在制度执行时有越权之嫌。比如,一家企业老总夜间查夜班,发现工人违纪,他亲力亲为地处理工人。该工人的处理应该由部门分管领导出面来执行,企业老总可以监督分管领导执行即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本身需要制度具有前瞻性,或者由于企业经营项目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停留在现实阶段,必须考虑制度的前瞻性。这时就不一定讲究鞋与脚的匹配度。深圳华为集团的发展就说明制度的前瞻性,华为制定了《华为宪法》,其总裁任正非就提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任何管理工具有前瞻性,并不一定用不适应企业的现状和国情进行方法的引入。”的理念,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为了使企业制度不变成“皇帝的新装”,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们得有所作为,让制度为企业发展服务,切莫让制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实,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缩影,也是领导者管理水平的缩影。
责编:穆琳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