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SaaS厂商XTools在微博上掀起了关于在线CRM产品标准定价的讨论,在公开并降低XTools产品定价之时,直指国内其他的一些在线CRM厂商定价不明确、一种产品、一种服务售多种价格的问题。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基本上是两种极端声音,一方面将此次讨论上升为关于国内SaaS服务价格体系的问题,一方面则依然认为SaaS服务还是与软件相关,因其定价还是因服务不同而不同。
XTools方面强调的关于互联网产品理应有合理透明的定价也并非不合理,用户选择SaaS的很大原因是其产品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以及价格的优势,因此如在产品定价时过于复杂也确实违背了SaaS的初衷。
但是此次事件直接上升到国内整个SaaS领域还不算成熟。从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SaaS行业企业市场占有率中,金蝶友商、用友伟库还是占了很多一部分,分别是23.5%和19.7%。另外的金算盘也有10%的份额。XTools和八百客分别占了5.8%和4,3%的份额。如此看来这次定价事件所涉及的两家厂商还不够完全有市场代表性。另一方面,SaaS服务类型相对还是多样的,只以CRM为代表去讨论定价标准化也相对单一。
国内的SaaS市场经过几年的历练,以及云计算概念的普及开来,一些Saa厂商所提供的服务也日益成熟。但是在我们经常为之比较的国际SaaS厂商的巨头Salesforce,确实可以看到还有很多差距。170多亿的市值、在出现多年来的第一次亏损时股价不跌反涨,Salesforce的成就让国内的很多SaaS厂商只能望洋兴叹。
salesforce所提供的产品
但是看下此次关于价格体系讨论中的几家厂商,其开始的成立无不是以Salesforce为榜样。经过几年的市场发展,无论是产品类型和发展思路上都已经有所不同。
XTools专注CRM领域
2004年成立的XTools,从成立到现在一直专注于在线CRM领域。近几年的市场宣传声音也日益增强,以企业维生素的口号开始渗透到更多的企业。从这几年所丰富的产品来看,诸如XToolsMobi、XToolsACC、XToolsCTI、XToolsSFA、XToolsKey等都是围绕着销售的客户管理进行的。
而其所针对的客户类型,也更多的是定位于中小企业,并无太多的行业区分等,产品相对标准化。因此从其定价上,可以看到简单明了,方便客户选择。
对于XTools近几年的市场表现,应说起有着SaaS厂商的各种优势,但是产品的相对单一则也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和更大的市场拓展。
八百客永远向Salesforce致敬
虽然国内的SaaS厂商都是以Salesforce为榜样,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看,八百客应是国内学Salesforce学的最像的了。无论是近几年向社区、PaaS平台拓展,还是在整个的网站产品定位和行业定位上看,八百客无不是跟随着Salesforce的脚步。
早先的投资八百客和Salesforce站点退出中国等,业界无不开始猜想八百客与Salesforce的关系。从了解的看来,Salesforce在中国的市场拓展并无太多实质行为,与八百客的合作也仅是投资。但是对于八百客而言,则需多一份勇气来将Salesforce的模式带到中国。据了解,八百客也是直指上市。
但是八百客能否在SaS市场取得成功,还需将Salesforce的优势和本土化进行更好的结合。
百会在线办公技术实力还是关键
有着ZOHO背景的百会,近几年在CRM市场表现还算强劲,在全球市场也是直指与Salesforce竞争。与以上两家不同,百会筵席着ZOHO的模式,完全扎根于办公领域,希望能从在线办公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在office普及的时代,让大家转战在线办公市场,所要改变的更多的是个人习惯,这个挑战可能比企业选择一套在线CRM系统更难。对于百会而言,个人用户永久免费可能也很难为其带来更多的客户,其需要突出的是在线office在使用便利度上的优势。
之前一位网友的评价很到位,用户选择SaaS不完全是因为价格,但是SaaS必须便宜。如何拿捏这个度是所有SaaS厂商所需要把握的。
SaaS市场竞争不应停留于价格层面
回到前文提到的定价体系上,从三家厂商的产品和目前的模式来看,还是有一定差异。其实在SaaS领域,服务费用依然占了很大一部分。虽是互联网产品,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需求上,还是会有一些相应的不同。
目前SaaS的普及,依然会受到很多的挑战,诸如老生常谈的安全问题、稳定性问题,而进入大企业则又存在着与其他系统的融合问题。因此这些在线CRM厂商一方面充分发挥优势之时,还应从更多的层面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据记者了解的,几家SaaS厂商目前很多是处于刚收支平衡状态、还没有太大的盈利。
Salesforce的成功就不完全依赖与价格的优势,更多地是其技术服务实力和产品优势。其无法在国内拓展,一方面是由于云计算服务的特殊性,一方面也源于其价格的昂贵。而国内厂商,在具备价格优势之时,则不应把眼光完全放在价格层面,也应在产品层面和服务模式上有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