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经济回暖机遇 优化产品开发流程

2010/1/26 9:53:58【作者】畅享网

2009年12月,PTC公司在深圳大梅沙成功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中国用户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领航先机,共济蓝海”,参会嘉宾包括PTC近千名新老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众多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

此次大会上,PTC重点阐述了其战略远景、产品开发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关键优势,并介绍其众多产品的最佳实践。与会来宾们就如何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加速创新的话题进行探讨。此外,当前全球热议的环保话题及由此为制造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大会上,PTC高层就PTC下一个5年计划远景目标、PTC公司的产品创新策略以及PTC在中国的发展战略等问题,接受了媒体的专访。此次参加访谈的PTC高层有:PTC全球产品开发执行副总裁Brian Shepherd,PTC全球维护支持执行副总裁Anthony DiBona,PTC全球市场部执行副总裁Rob Gremley,欧洲及亚太区域高级副总裁Marc Diouane、北亚区高级副总裁Kenneth Honroth、中国区副总裁刘同龙和亚太区渠道销售副总裁John Condon等。

以下是访谈全文:

关于PTC公司

问:PTC下一个5年计划包括哪些项目和目标?您怎样看待全球经济回暖的趋势?针对这样的趋势PTC有没有自己的计划?

答:实际上我们提到的5年计划也不一定是每个5年计划,说的是下一个5年计划。整个组织的发展策略主要就是不断成长。如果说到成长策略,我们在不同地区的成长策略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美洲和欧洲主要关注在PLM产业,CAD有可能就是比较平稳的发展,甚至有可能还会下降。从亚太或者中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同样重视CAD和PLM这两大市场,因为客户的需求正处于整合阶段,不同行业的客户对CAD还是有很大需求的,但是对于那些行业领先的大公司,他们希望进行全球化扩张,比如联想、华为这些中国公司,PLM对这些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PTC十分关注客户需求,以客户为重,只有客户真正认识到了PLM的价值,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投入,我们才能帮助客户实现更多的价值,这个价值观是我们在全球都是一样的。我们希望成为客户的顾问,帮助他们梳理业务流程,让他们认识到这个软件或产品的价值,而不是只作为软件提供商的角色。


欧洲及亚太区域高级副总裁 Marc Diouane

问: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PTC是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PTC公司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0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在金融危机相伴的这一年当中,公司的运营情况是什么样?对2010年公司是否有具体的规划?对中国市场是否有另外的预期?

答: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公平的说PTC的业绩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我们在全球的营业额比去年降低了9%,但是与同行业的其他友商相比,我们的业绩还是非常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PTC的收入结构, PTC有一半的收入都是来自运维服务,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客户可能会降低对新软件研发的投入,但是现有软件的维护是要持续的。所以我认为PTC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运营比较良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全球服务部门。在2009年我们的利润率虽然下降了,但是我们对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并没有降低,反而比2008年还有所增长,我们希望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能够更快的奋起直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对2010年的预期就是全球营业额会达到9亿8千万,公司整个的营业额会保持双位数增长。PTC也有自己的5年计划,预计到2014年营业额会达到16亿美金,保持每年13%的增长。


PTC全球产品开发执行副总裁 Brian Shepherd

问:第一个问题,PTC在近几年收购了很多公司,PTC如何对并购和兼并的方案进行整合?实际操作会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样的成功经验可以用来分享?第二个问题,现在经济正在逐渐回暖,中国企业如何通过优化产品开发流程来提升竞争优势?

答:在过去5年中PTC进行了多次的收购,但其中只有对CoCreate的收购直接增加了我们的营业额和市场的占有率。PTC的收购策略是要保证产品发展策略的持续性,比如过去5年我们收购了FlexPLM、MathCAD、Relex、InSight等等产品,所有收购的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延伸和扩充PTC的产品家族,与我们整个产品的策略融合的非常好。我们所有收购这些产品之后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为了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用户之所以选择PTC主要都是因为我们的PLM是在统一架构平台上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也是PTC的收购策略,所有被收购的产品必须能够整合到这个统一的系统架构上。

经济对中国肯定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客户尤其是在过去几年比较成功的大客户,他们的业务发展速度可能暂缓或停止,但是并没有减少PLM方面的投入,他们的IT部门在过去12到18个月中新增加了很多与PLM研发相关的项目。


PTC全球维护支持执行副总裁 Anthony DiBona

答:我把过去一年接触到的中国客户的认知和措施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经常和这些企业的老总进行交流,在过去经济很好的情况下,因为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存在很多的机遇,他们称为机会的发展,很多时候企业选择了正确的产品就会很快的发展起来。但是在经济下滑的环境下,他们转变为内涵式发展,要更多的注重内功。所以在过去一年当中看到很多PTC的客户在成长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对自身服务和支持的需求是非常快的要求,PTC在这一年中在很大的扩展我们的支持服务团队,这些现象都表明,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多关注内力的增长,及时的做好准备,抓住新的机会。


PTC中国区副总裁  刘同龙

请问刘总,因为我们针对很对企业新创用户,很多企业在实施PLM过程中反映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在您看来成功实施PLM企业需要做哪些准备,业务部门与IT部门应该如何配合?

答:如果想要PLM建设成功,首先企业要有清晰的成功的业务标准,实施PLM对业务有什么样的发展和目标,很多企业在应用过程中更多考虑技术标准,而忽略了前期对业务标准的制定,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功能,但是到部署的时候对业务的需求不明确。另外还需要一些操作运营的标准,要有考核的机制才能够建设,往往企业会忽略这一点。第三个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建立团队,建立一个IT人员和业务人员整合的团队,这才是系统能否成功上线的最重要标准。要想把PLM系统成功投入到业务运营当中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规划阶段、建设阶段、部署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很多PLM在中国的阶段都处于前期建设阶段,重建设轻部署更轻视运行维护。所以PTC在和用户沟通当中,不断地推动这样一些实施方法,保证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得投资回报。


关于PTC在中国

问:目前为止,PT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中国市场大约有多少用户在使用PTC的软件?是否达到公司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包括在开拓更广阔的中国市场上,公司有哪些具体规划?

答:(Rob  Gremley)中国市场是PTC全球五大市场之一,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我们很高兴可以帮助中国客户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我们不光是帮助中国客户在本土的发展,还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全球协同,向海外拓展品牌。
(刘同龙):到目前统计PTC在中国应该有4500家独立客户,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中国在过去一年中的业务增长还是相当优秀的,整体上还是达到了我们业务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PTC全球市场部执行副总裁Rob Gremley

问:刘总,有关中国的汽车市场,请您客观评价下中国的汽车市场,比如发展情况、目前所处的时期、将来的需求以及将来PTC会有哪些机会。

答:(刘同龙)关于中国汽车市场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下级还有一级供应商,从这几方面来看,PTC主导着中国所有商用车领域市场,像一汽、二汽、福田和重汽这些非常大的重卡车市场,都是PTC传统和常年的业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我们的Pro/E到PLM都是应用的很成功。当然今天中国汽车的发展很大市场来自乘用车,回想中国的乘用车发展历史,在10年、20年前几乎是零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乘用车就是属于合资和外资企业,在过去几年几乎都是这样。由于汽车行业对PLM技术的引入在所有行业中起步是非常早的,除了航空就是汽车行业。在合资的过程中,所有国内很多的合资厂都是沿用了国外汽车市场的系统,比如通用的系统或尼桑的系统。当最近几年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不断出现的时候,当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的时候,这些客户都要思考是否还要仅仅作为世界的追随者,还是要建立自己的系统。比如中国的奇瑞和一汽自主品牌的轿车以及长安汽车,这些汽车厂商在乘用车市场都是选用了PTC的PLM系统。这是我们中国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所以PTC对中国汽车市场是非常关注的,持续在建立我们自己的团队,持续的让用户取得成功。谈到PTC有哪些发展机遇,我们看到当中国的汽车大量生产并且遍布全国各地甚至遍布全球的时候,这就需要很多协同协作工作,而且需要建立更多的售后支撑服务体系,这是个非常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自主品牌系统的建设,包括很多合资企业的系统很多都是选择了PTC的系统,所以可以看到PTC在未来会有非常好的发展。

问:PTC在中国IT产业最新的规划中,有没有一些特别服务的措施?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这样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如何帮助这些企业迈向全球化?

答:(刘同龙)中国的产业政策是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在这个大主题环境下,从PTC整个公司策略来讲是非常大的发展机遇,不仅仅看成是简单的生意机遇,而是看成与中国共同发展的机遇。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和更多的增加在中国的投入,这是PTC对中国市场长期的承诺,这是宏观的来看。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比如中国的近200多所高校工科院校的学生全部都有PTC的Pro/E或其他解决方案的捐赠,前不久PTC又涉及到了职业教育,因为现在Pro/E这些软件都变成了日常工具,这是为了帮助培养未来工程师PTC做出的投入和承诺,我认为这是真正促进中国信息化发展最基本的建设。包括PTC还在中国建立了“访问学者”计划,包括同济大学、重庆大学都建立了“访问学者”计划,可以让更多中国的研发与PTC的研发更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很多行业协会比如磨具行业、汽车行业、机床行业都在推动相关行业的拓展和理念培养。


北亚区高级副总裁  Kenneth Honroth

问:PTC在制造行业的用户十分广泛,大到航空航天这样的高端领域,小到消费品行业,明年PTC在全球会更加关注哪些行业?针对市场发展较快的汽车和航空行业,是否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针对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一些比较大的项目比如C919、ARJ21,PTC的参与程度如何?

答:PTC在过去的25年中,主要是关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比如航空航天、国防、汽车、电子高科技和工业设备,在前几年也开始关注服装、制鞋和零售产业,并且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后PTC还要关注一些其他的行业,比如在2005年收购了动态发布产品Arbortext,它能带领我们向新的领域进军。所以总的来说,今后PTC既要关注传统的重点行业,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和客户的需求,我们还会关注环保守规行业。从PTC进军市场的方式,很久以前也改为了按行业来划分所有产品和销售领域。下面刘同龙会进行一些补充。

对中国也是执行我们全球按行业划分的关注点,首先就是国防、高科技、汽车、工业设备是传统的关注行业,在过去一两年当中也开始关注制衣行业,比如李宁在两年前就开始执行PTC的PLM系统,今天美特斯邦威也开始选择PTC的解决方案,还有很多客户也在与PTC进行接触。还有一个行业是和媒体非常接近的出版行业,PTC在收购了Arbortext之后在出版行业也是非常成功,Arbortext解决方案是一体化的,会改变整个出版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在中国所关注的领域。另外就是包括Arbortext新的应用,就是在政府保险、财务方面更多的应用,还有航空航天公司的运营维护,比如Ameco就是PTC非常优秀的客户,这方面也是PTC在中国会关注的领域,PTC在这方面也有非常优秀的解决方案。PTC在航空行业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的Windchill与当年的ARJ是我们在国内建立的最大的协同平台。在过去两年当中,PTC又在支持新的C919协同平台和技术状态管理平台,以及将来整个的技术支撑平台,都是在PTC解决方案中运行的。还有很多军用系统也在PTC的平台上,包括西安飞机公司、沈阳飞机公司和成都飞机公司都是我们非常大的客户,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对PTC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我们有着深入的合作。


关于PTC 产品

问:PTC自己的产品创新策略是怎样的?客户还是需要进行一些订制,谈一下对这方面的看法。PTC推出社交型网络产品的战略出发点是什么?

答:首先回答关于PTC自身创新的问题,PTC公司在建立的时候骨子里就有创新精神的DNA存在,当初建立的时候就是依靠突破性首创的参数技术,现在我们又推出了社交型的产品解决方案。从Windchill角度来讲,Windchill也是业界第一个基于Internet产品开发的解决方案,现在PTC又推出了基于社交型计算的社交型产品开发。对于定制化问题,实际上我们的客户都希望尽量减少定制化程度,因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工精力,所以PTC和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尽全力开发使客户可以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

问:ProductPoint产品的概念是非常好的,具体企业如何去实施?如果企业应用了Windchill,ProductPoint和Windchill如何能够协同配合起来真正提高设计效率?

答:ProductPoint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在PTC的客户中,大概有2万多家中小企业客户都在使用基于网络共享各种软件和其他IT基础设施这种架构,ProductPoint主要是针对这些中小企业客户的。使用Sharepoint的客户都可以使用PDMLink,能够和我们的Windchill进行连接,他们都是这样进行工作的。ProductPoint主要是针对一些对PLM需求比较少和比较简单的中小企业,当企业评估到底需要使用ProductPoint还是PDMLink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比较大的企业就可以选择PDMLink,PTC提供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从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PTC环保守规解决方安副总裁兼总经理 Howard Heppelmann

问:PTC推出了新的解决方案InSight,包括可靠性和环保两个方面,未来解决方案事业部的策略是什么?未来会不会增加更多的除了可靠性和环境合规之类的解决方案?

答:PTC收购Synapsis公司不仅是因为他有先进的解决方案,而且是因为他有很独特的技术,能够从物料清单和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对环保守规做出检测和控制,一直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使我们的客户在产品开发早期就能够让产品符合各种环保守规的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还包括可靠性分析,分析出客户研发的预期成本,在产品开发早期及时帮助客户符合环保守规,从而达到投资回报。

问:InSight如何可以帮助制造业减少碳排放?

答:对于这个问题,在哥本哈根关于碳排放的会议是非常及时的,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了环保守规的重要性,Insight把碳排放放在了环保守规的产品开发管理过程中,对于客户的产品是否可以在全球销售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一定是InSight产品开发战略中的一部分。

问:InSight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有哪些领域的哪些客户?

答:环保守规虽然是从电子高科技行业开始,因为电子高科技行业对环保守规比较敏感,但是已经延伸到了其他行业。REACH法规已经不仅针对电子高科技行业了,任何行业的公司如果想在比如欧洲销售产品都要符合这些环保守规的规定。现在一些PTC的客户比如希捷、摩托罗拉、GE以及微软等公司都在使用InSight解决方案。

问:刚才讲到了PTC收购了很多产品,之前也包括Arbortext、InSight和其他一些产品,都很快融入到了PTC的产品线中,但只有一个和InSight差不多时间收购的Relex ,看到它的介绍或应用比较少,PTC是怎样规划这个产品的,打算用到什么地方?Relex迟迟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线的原因是什么?

答:对Relex产品可靠性分析肯定是产品分析的一部分,InSight产品规划中肯定是包括Relex,同时我们也会把InSight信息放到Relex中,大多数客户在我们收购Relex之前都主要把它作为桌面的解决方案来使用,被PTC收购之后,第一次把Relex用于企业级的解决方案,所以整合正在进程中。单独使用桌面解决方案的客户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果他们失去BOM中的数据,我们希望为目前使用Relex的用户提供他们能够衔接到BOM中的连接,在进行可靠性分析时能够明白产品中的BOM有哪些改变。

问:早上演示了Pro/E的下一版本6.0里加入了CoCreate部分功能,所以我关心这两个CAD产品会不会整合成一个?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没有可能Pro/E根本就不需要安装,直接在互联网上应用?

答:我们的CAD产品的策略是,能够在Pro/E中对CoCreate一些最先进的技术进行某种程度的重用,我们会利用CoCreate去完善PDS其他功能。目前还没有计划要把Pro/E和Cocreate进行整合,但是未来的趋势我们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规划。我们目前把CoCreate的一些功能整合到Pro/E上,实际上也是一个突破性的技术研发发展,充分提高了产品的易用性,并且使原来使用这两种软件的客户能够在一个软件中实现各种功能。关于云计算的问题,实际上PTC早就有Windchill On Demand 产品,是基于云计算的概念,这个产品已经推出很多年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看到很多客户购买Windchill On Demand这个产品, 他们可能存在一些对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顾虑。所以PTC的客户是有充分选择的,既可以选择基于云计算概念的软件,还可以选择传统安装的软件,我们还是要看长期客户的需求。把Pro/E整合到云计算概念里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只是要看市场需求的方向。

问:PTC有没有计划与Microsoft进行合作在云计算方面有些突破?

答:PTC和微软是有着很密切的合作,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大概也有数十亿美金。微软会对一些软件的实施进行托管,这些都在他们的计划中,但是现在离发布还比较远。当我们见到微软的时候,微软说他们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两种软件的解决方式,不管使用云计算还是传统软件的应用,但是我们并不对这个进行承诺,还是考虑看市场需求。

问:我在和很多企业的CIO或高层沟通的时候,他们会谈到,虽然对PTC很信任,但是购买PLM解决方案或软件还是要投入很多费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还是有很多顾虑,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答:我先把市场划分为CAD和PLM两个市场。从CAD角度来讲,很多企业包括中国企业都非常明白从2D到3D的设计能如何为设计带来创新、便利和易用性各方面的提高。但是从PLM市场角度来讲,PLM最关注的是企业研发业务流程的改善,我的感觉是不仅在中国,实际上在所有新兴国家的公司里,从研发部门到CIO再到管理层,实际上他们对PLM的理解和需求并不十分明确。PLM关于产品研发流程的管理和梳理是一个组织行为,是组织整个流程的梳理,并不是个人的行为。所以只有真实实施应用了PLM的企业,他们才会认识到PLM的价值,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标准。目前中国的企业可能更多关注在围绕CAD设计来实现PLM架构的情况。实际上中国和欧美这些已经成功实施PLM的企业之间也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实际上一些离散型制造业包括在中国的制造型企业,经常也会把部分非核心或核心的设计外包到非洲或其他地区,所以也存在全球设计和制造协同的趋势。

(刘同龙):就像刚才Marc介绍的,PLM最重要的是要支撑企业的产品研发体系,这个研发体系并不仅仅是IT工作,也不只是研发中心的工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在和CIO沟通的时候,CIO很重要的担当着内部协调角色,一定要把PLM建设的成功的业务标准定义出来,这个业务标准不是简单一个CIO定义出来的,要和所有的决策者和相关部门一起定义这个标准,当有了这个标准之后,就自然形成了投入PLM的价值,这个价值投入的基准就出现了,就可以排列出优先级,在什么时间投入或者在什么功能上投入,这样就可以比较好的进行选择。


关于PTC竞争对手

问:目前市场上主要的PLM厂商有西门子、达索、甲骨文、PTC和SAP,PTC认为自己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市场上有消息说SAP想要利用在大中华区ERP的很多用户来推广他们的PLM方案,PTC有何感想?还有之前达索系统收购了IBM的PLM业务,PTC对此的看法?

答:实际上在市场领域里,我们主要市场的增长点是在PLM领域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市场上主要是三足鼎立局面,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西门子PLM的Teamcenter和达索的CATIA。我们认为在PLM解决方案领域,PTC始终崇尚统一架构的平台,把我们收购的产品都重新在PDS基础上进行了整合,这是PTC最大的优势。如果你看过去四年IDC、ARM和CIMdata的一些关于市场增长的报告,这个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大概在9%,但是PTC每年的增长率都达到了20%以上。对于你提到的达索收购IBM的PLM业务这件事,从PTC角度是非常乐观的看待这次收购,因为这样就平衡了之前达索和PTC的竞争格局,IBM很长时间都和达索是一种专属关系,所以这就给市场带来了更多公平的发展。


亚太区渠道销售副总裁  John Condon

关于PTC渠道战略

问:您好,第一个问题我想让在座各位介绍一下PTC的全球战略和渠道战略,因为随着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冲击越来越大,PTC对中小企业的战略会有哪些调整?

答:PTC正和我们的增值代理商一起试图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大概从今天1月份到10月份开始,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他们对于在产品设计、数据管理和OEM方面的需求也都有所增长,每个季度都可以看到经济是呈现复苏形式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对PLM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了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对于自身生产、发展和研发方面的重要性。PTC与我们的增值代理商以及合作伙伴也在努力帮助他们梳理研发流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今后PTC在全球的收入可能40%来自中小企业,虽然中小企业在去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相信他们的发展是有广阔前景的。比如从汽车、航空航天、国防、电子高科技和工业设备各个领域,也包括中国的汽车领域,实际上他们整个的供应链和合作伙伴都属于中小企业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希望也能够帮助他们一起共同成长。

问:PTC运维服务方面在全球怎么样?在中国怎么样?各占比重多少?在2010年打算有哪些举措来提高运维服务在业务中的比重?

答:在过去的财年,PTC运维服务的收入在全球达到了5亿美金。会跟着PTC整个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我认为在运维服务领域,PTC最有价值的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运维服务的团队,我们在全球有超过350名的技术支持人员,在上海也成立了亚太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同时提供运维服务;第二是工具,针对客户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PTC可以提供各种工具支持;第三是PTC产品方面,比如我们在发布Windchill 9.0的同时,实际上也伴随着运维服务产品版本相继的发布。这几点是保证PTC运维服务成功的要点。PTC在中国运维服务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和重要,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在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从中国过去运维服务发展的历史来看,以前中国的客户大部分是运用厂商提供的运维服务,随着中国IT产业逐渐成熟,对IT需求的发展,中国的客户已经逐渐认识到运维服务对整个IT系统的重要性,所以是在不断成熟和增长的,从客户角度来讲,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对于运维软件的技术发布和支持。


 

【打印】
查看完整文章 | 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